第04期

【科技动态】

2014“085”知识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根据上海市教委和学校通知要求,科技处先后完成了“085”工程知识创新平台建设项目2015年度预算申报、2013年度建设项目绩效审计、2014年度建设项目绩效跟踪评价、以及2014年度第四季度报表等工作,对正在建设的“085”工程知识创新平台项目的建设进程、经费执行情况和产出绩效,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总结。上述工作,调动了项目参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项目的高效完成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供稿:刘晨霞)

 

我校召开院长科研工作会议

2014年10月,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科研管理工作,突破科研工作发展的“瓶颈”,学校组织召开了院长科研工作会议,校长黄有方、副校长孔凡邨、二级学院院长、科技处全体工作人员出席会议。会上,科技处处长杨勇生对近五年学校科研发展情况展开了全面、详实、透彻的分析,报告内容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并引发强烈共鸣,为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指引作用。

(供稿:刘晨霞)

 

质量体系文件修订工作顺利完成

2014年10月,接学校通知,科技处着手开展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修改工作,有针对性地对现行的有效体系文件(含程序文件、岗位职责、业务指导、质量记录)进行完善修改,并针对科研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一一加以落实,有效地提高了科研管理与服务的工作质量。经过几轮修改校订,文件最终按时按质地上报质量管理办公室。

(供稿:刘晨霞)

 

上海海事大学科技成果亮相第16届工博会

11月4日至8日,2014年第16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我校研发的复合海缆综合在线监测系统、太阳能高效双温相变集热器、船舶燃油稳定性检测仪、基于fMRI的海员心理健康评估系统、iLogistics教学科研公共服务平台、海e行(中国海事局电子航行示意图APP)等6项科技成果亮相本届工博会。信息工程学院安博文教授科研团队研发的“复合海缆综合在线监测系统”项目获得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二等奖,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参展期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副主任李建聪,上海市教卫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许开宇等领导参观了我校展出的科技成果,并听取了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孔凡邨作的项目介绍。

本届中国工博会以“高端、智能、绿色”为主题,设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工业自动化展、工业机器人展、新能源与电力电工展、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展、环保技术与设备展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展、科技创新展等8个专业展,展览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

(供稿:季 佳)

 

上海市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周振华来校作报告

11月7日下午,上海市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研究员来到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为我校党委中心组成员、社科部教师及申报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相关专业教师作了题为“中国新开放战略与上海转型发展”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书记於世成主持。

周振华研究员通过翔实的材料,从世界城市系统本身的发展趋势、国际环境变化、国内环境变化、上海自身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上海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环境条件及困难,深入阐述了上海创新转型的突破口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供稿:宣传部、科技处)

 

 

 

交通运输学院王学锋教授参加中远集团2014年技术分中心交流会

中远集团2014年技术分中心交流会于12月23日在广州召开。中远集团副总经理孙家康博士、中远集团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白培军博士,中远集团技术中心和16个分中心的领导和代表参加了会议。王学锋教授代表中远集团上海海事大学分中心参加会议,并做了“上海自贸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的专题发言。王学锋教授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得到了孙家康副总经理等领导的重视。

孙家康副总经理对技术中心和分中心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7点要求,希望分中心提出研究课题、合作开展技术成果转化、做好技术中心评定等工作。要求依靠好的机制,“把懒人变成勤快人,把勤快人变成聪明人。”白培军副主任希望各个分中心为中远集团技术中心的《技术前沿》多投稿。

(供稿:交通运输学院、科技处)

 

“国际顶级论文要求与写作”报告会顺利举办

12月3日下午,“国际顶级论文要求与写作”报告会在临港校区行政楼128会议室顺利举办。报告会邀请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监、《自然》杂志执行主编Nick Campbell先生和复旦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慧胜博士作为主讲人。我校一流学科创新团队、校级创新团队、顶级论文培育的教师,以及各学院科研教师和研究生约200人听取了报告会。

Nick Campbell先生介绍了《自然》杂志主刊、子刊及《自然通讯》在中国的获取途径和现状,如何在《Nature》及其他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以及研究人员在选择发表论文的期刊时应考虑的因素等。

彭慧胜教授通过中外科研氛围的对比,提出回归科研本真、享受科研乐趣的理念,并结合自己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经历,就向国际期刊投稿步骤和投稿经验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为提高上海海事大学一流学科和科研工作的国际化水平,学校将推进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化科研合作的一系列措施。本次报告会是重要举措之一,旨在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发表论文的水平与档次,掌握向国际顶级期刊投稿的规律和方法。广大教师和研究生认真听取报告,表示受益匪浅。

报告会前,校长黄有方、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孔凡邨及科技处、国际交流处负责人与Nick Campbell先生会谈,双方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沟通,加深合作。

(供稿:李萌)

 

 

 

【科技项目】

 

上海海事大学与韩国东明大学合作研究课题获韩国海洋水产部立项资助

2014年11月,上海海事大学与韩国东明大学合作研究课题获韩国海洋水产部立项资助。

该课题名称为:海运、港口及物流人才国际合作研究(编号:港湾物流规划科-799),由我校交通运输学院陈继红副教授负责的中方课题组与韩国东明大学合作承担。双方开展中韩两国港航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对提升上海海事大学港航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及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供稿: 郑爱兵)

 

我校2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2014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部分项目资助结果,上海海事大学2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具体资助情况如下: 

申请代码 项目批准号 学院 项目 负责人 项目名称 资助经费(万元)
B0103 21441011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晓峰 比率型近红外荧光探针用于海洋微生物腐蚀研究 10
A05 11447220 文理学院 王惠 分数阶可积系统的生成及其Hamilton结构等相关可积性的研究 5
 

  (供稿: 郑爱兵)

 

我校10项省部级研究课题获上海市科委立项资助

2014年12月,我校10项省部级研究课题获上海市科委立项资助,其中,9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率为42.86%(同比增长6.5%),1项扬帆计划项目,具体立项情况见下表:

批准号/项目类别 学院 负责人 项目名称
15ZR1419600/自然科学基金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丽琼 RE:Gd3Ga5O12透明激光陶瓷的放电等离子烧结机理研究
15ZR1419700/自然科学基金 信息工程学院 褚振忠 基于终端滑模观测器的AUV推进器故障重构技术
15ZR1419800/自然科学基金 物流工程学院 韩金刚 主从式多电平变换器变直流电压比有限状态模型预测控制研究
15ZR1419900/自然科学基金 商船学院 阚安康 介观尺度随机结构多孔介质真空导热特性研究
15ZR1420100/自然科学基金 物流工程学院 李翠玲 人群踩踏演化机理的变精度粗糙集知识发现方法
15ZR1420200/自然科学基金 商船学院 李军军 不确定时空特征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AGV安全诱导控制
15ZR1420300/自然科学基金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晓峰 上转换荧光探针用于海洋材料微生物腐蚀检测
15ZR1420400/自然科学基金 交通运输学院 陶学宗 港口腹地间货物集疏运方式转移机理及减排潜力研究
15ZR1420500/自然科学基金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福华 深海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HY-80腐蚀机制研究
15YF1404900/扬帆计划项目 物流工程学院 宓超 面向作业时序空间的自动化码头装卸机器视觉图像融合模型与算法研究
 

(供稿:许波桅) 

我校7项科研项目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基金资助

2014年11月,2015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资助结果揭晓,上海海事大学7项科研项目获得立项资助,立项率为58.3%(位列地方高校第二,仅次于上海大学66.7%),具体资助情况见下表:

批准号 学院 负责人 项目名称
15ZZ077 商船学院 张辉 Urea-SCR系统闭环控制的理论研究
15ZZ078 科学研究院 朱瑾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及应用
15ZZ079 信息工程学院 孔薇 基于多生物数据融合及多疾病联合探寻阿尔茨海默症致病信号传导通路
15ZZ080 信息工程学院 周薇娜 海上遥感红外目标图像的低功耗采样与传输的机理及电路研究
15ZZ081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史旦达 岸坡液化流滑破坏引发高桩码头地震灾变的宏细观机理与多尺度耦合模拟
15ZS046 交通运输学院 郑士源 基于多重分形理论的国际原油运输市场有效性研究
15ZS047 外国语学院 张治国 新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研究
 

(供稿:许波桅)

 

我校科技项目立项情况

截至2014年12月31日,科技项目立项共646项,科技合同总经费14402.9797万元。其中,纵向项目共223项,占比34.52%,横向项目共423项,占比61.99%;纵向项目总经费5474.175万元,占比38.01%,横向项目总经费8928.8047万元,占比60.95%。合同经费100万元以上的项目12项。

(供稿:许波桅)

 

 

 

【科技成果】

 

张小红教授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11月11日,第四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我校文理学院张小红教授的科研成果“关于Rough集及模糊逻辑的若干研究”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创新奖三等奖,这是我校教师首次获得此项奖励。本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评出成就奖1名、创新奖7名、进步奖13名。

吴文俊是中国着名数学家、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是中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以吴文俊院士命名、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由国家级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知名IT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捐资,被外界誉为“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该奖项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方针,奖励在智能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不断推进中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创新与发展。

另外,在举行2014(第四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的当天,同时举行了“创新驱动发展:大数据时代的人工智能高峰论坛”。本次论坛共邀请到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张兆田副主任、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光电审查部宋红明处长等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10个特邀报告。我校文理学院十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受到学术、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创新思路的“冲击”,开拓了视野,收获颇丰。

供稿:文理学院、科技处)

 

上海海事大学四项成果荣获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

10月29日,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在新区办公中心召开2013年度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在浦东新区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进行表彰奖励。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沈晓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区委副书记、区长孙继伟主持。

上海海事大学四项成果获奖。其中,由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韩皓教授主持的“基于多目标协调的港口城市货运道路交通研究”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由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尹衍升教授主持的“海洋运输环境安全保障技术与材料的开发及应用”、副院长董丽华教授主持的“内河智能航运信息服务(船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和商船学院王胜正副教授主持的“航海科技仿真平台”分获创新成就奖二等奖。

2013年度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共授奖90项,包括科技进步奖和创新成就奖两个奖项。科技进步奖授奖项目56项,其中一等奖13项、二等奖43项;创新成就奖授奖项目34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27项。

(供稿:马巍)

 

我校副校长孔凡邨教授出席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

11月6日下午,上海市社会科学届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麟出席并讲话。我校副书记、副校长孔凡邨教授和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教师出席了会议。

会上,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琪宣布了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获奖名单。我校共有三项成果获奖,其中,文理学院刘慧副教授获一等奖,外国语学院容新芳教授和经济管理学院陈辉发副教授分获二等奖。

(供稿:马巍)

 

上海海事大学四项成果荣获2014 年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10月23日,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于云南昆明召开了2014 年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海海事大学四项成果获奖。

其中,由科学研究院陈伟炯教授主持的“《中国物流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3》”荣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由经济管理学院张川教授主持的“《物流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和交通运输学院刘伟教授主持的“《物流管理概论》”分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由商船学院顾维国副教授联合上海港引航站等单位申报的“大型国际邮轮靠离泊关键技术及应用” 荣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单位)。

 (供稿:马巍)

上海海事大学王学锋教授荣获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2月2日,2014年度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揭晓,交通运输学院一项成果获奖。

交通运输学院王学锋教授联合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远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黄浦江老港区绿色综合改造的关键技术”荣获一等奖(第三完成单位)。

(供稿:交通运输学院、科技处)

 

 

【学科基地】

我校召开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申报动员会

2014年12月17日下午,上海海事大学召开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申报动员会。於世成、黄有方、孔凡邨、金永兴、杨万枫、门妍萍、王海威等校领导,相关职能处室、申报高峰高原学科相关学院及一流学科负责人参加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孔凡邨主持会议。

发展规划处处长严伟作了“对接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推进学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报告。他从规划背景、规划解读、规划对接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全面梳理了我校当前学科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比较分析与国内、外高校同类学科间存在的差距,并提出了我校申报工作的建议方案。

科技处处长杨勇生从建设要求与目标、建设重点与关键、实施方案与评价机制、申报工作安排等方面,介绍了我校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申报工作的具体分工,并明确由校领导直接牵头负责各个学科的申报,科技处做好精细化、程序化的配套工作安排。

黄有方校长总结讲话中强调,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各相关部门和学院必须清醒认识学校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了解学科建设的总体情况,立足现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以开展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为契机,整合校内资源,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科实力。

(供稿:李萌)

 

 

【学科视点】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试点的通知

  2014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试点的通知》(教技厅[2014]3号),决定开展高校科技评价改革试点。试点项目及主要任务如下:

  一、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改革

  按照从事科研活动的特点,对科技人员实行分类评价。主要从事创新性研究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原创性代表性成果为重点的评价;主要从事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为重点的评价;从事技术支撑和服务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以服务质量与实际效果为重点的评价。

  二、平台、基地和团队绩效评价改革

  按照定位和发展目标,对基地、平台和团队实行整体性评价,以综合绩效和开放共享为重点,强化科教协同,注重成果转化、技术服务、资源开放共享和科学普及。要认可团队科技成果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同时反对无实质贡献的虚假挂名,鼓励基地、平台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

  三、 “2011”协同创新中心综合评价改革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标准,对协同创新中心进行综合评价。突出重大成果产出,突出协同创新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突出科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协同创新中心要大胆创新评价激励机制,支持鼓励科技人员追求卓越,服务社会。

  四、以评价改革为重点的科研综合改革

  推进高校科研综合改革,完善科研绩效考核办法,在人才、项目、基地各方面进一步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成果及重大产业化成果的考核权重,建立评价成果与资源配置合理关联机制。

  五、区域高校科技评价改革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全面梳理和改革本部门以科技统计数据作为指标的宏观管理、资源配置、评价评估事项及其管理规定或办法以及实施的各类人才、项目、基地等科技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评审评价指标体系,并积极指导所属高校以改革创新精神,按照《意见》要求,深化推动科技评价改革。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主要技术新政策发布

11 月27 日,《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主要技术政策》(简称《技术政策》)日前正式对外颁布,确立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应推广、鼓励和限制的70 项主要技术,为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政策》的体系框架分为技术领域、专业方向、技术环节、主要技术4 个层级,主要内容包括公路工程、水运工程、运输服务、城市交通、安全应急、节能环保和信息化等7 个领域,共计70 项主要技术,涉及公路、桥梁、隧道、港口、航道、运输、城市交通、出租车、环保、清洁能源、信息服务等专业。

《技术政策》将重点推广近年来取得的应用面广、效益显着的新成果,同时推广应用有利于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先进、成熟、适用技术,鼓励应用已有一定基础、需要继续改进完善的技术,支持发展目前尚不成熟、但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技术,限制使用不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产业政策要求、且已有先进成熟技术替代的技术。

(摘编自交通运输部 201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