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期

【学科基地】

苏州大学科技处处长郁秋亚来校作“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践”的报告

2014年4月11日下午,苏州大学科技处处长郁秋亚来到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为我校党委中心组成员及学院教师代表等作了题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践”的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孔凡邨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上,郁秋亚处长详细介绍了苏州大学的发展概况、改革举措、协同创新等方面情况,并重点介绍了该校“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协同中心机制创新情况。报告深入浅出,内容丰富。报告后,郁秋亚处长和与会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

孔凡邨副书记代表学校对郁秋亚处长来校传经送宝表示感谢。他表示,苏州大学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举措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目前,我校“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已获交通运输部认定。苏州大学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实践经验给我们很大的启迪与思考,对我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2013年度该校牵头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列入国家首批“2011计划”,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和科研管理制度设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供稿:李萌)

 

学校组织申报上海市软科学基地

   2014年3月,根据《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沪科〔2012〕214号),按照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4年度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及基地项目的申报工作要求,我校组织申报上海市软科学基地两个,分别是黄有方教授负责的自贸区物流战略研究中心和真虹教授负责的航运中心建设研究基地。

(供稿:李萌)【科技动态】

我校召开科技奖励工作会议

2014年4月3日下午,我校科技奖励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孔凡邨教授主持,科技处负责人,二级学院(部门)负责人、科研秘书等出席会议。

会议对我校近三年省部级奖项申报和获得情况进行分析,并通报2014年主要科研工作;布置2014年度科技奖项申报工作,并讨论《上海海事大学人文社科类奖项培育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供稿:季 佳)

 

上海海事大学获“中国航海学会特殊贡献荣誉称号”

中国航海学会于2014年4月1日上午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学会成立35周年纪念仪式。在该仪式上,中国航海学会宣布:授予单位会员上海海事大学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永盛轮2012-2013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特殊贡献荣誉称号”;授予刘同安等50位同志“中国航海学会终身成就荣誉称号”;授予科技处马巍同志“2013年度优秀学会工作者”荣誉称号。刘同安同志曾任我校教务处长和管理学院院长等职务。

(供稿:校长办公室)

 

我校2013-2014学年学院考核与科技工作量计算工作顺利完成

2014年5月底,科技处按照学校要求,启动2013-2014学年学院考核与科技工作量计算工作。期间,科技处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历时近一个月,圆满完成了该项工作。

学院考核与科技工作量计算是科技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涉及范围广、数据精度要求高。科技处精心准备,与二级学院紧密配合,认真听取各学院与广大教师的反馈意见,反复核查、细致解答、耐心解释。最终,按时按质地完成了2013-2014学年学院考核与科技工作量计算工作。

(供稿:刘晨霞)

 

2013年度上海海事大学年鉴(科技工作)统稿工作顺利完成

为顺利完成2013年度上海海事大学年鉴统稿工作,科技处全员参与,认真准备,力求年鉴内容全面、精确且具有权威性,能够突出2013年度科技工作的核心与亮点。目前,稿件已按时上交学校档案馆,受到了有关负责人员的赞赏。

(供稿:刘晨霞)

 

2014年第二季度“085”知识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进展报表完成

2014年6月下旬,根据上海市教委和学校通知要求,科技处组织“085”工程知识创新平台项目负责人填报2014年第二季度进展报表。科技处管理人员仔细核对、修改填报内容后,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按期提交了所有材料。

(供稿:刘晨霞)

 

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小结

为提高科技服务能力,科技处努力为全校各学院、职能部门了解情况、制定管理政策、开展工作提供准确、详实的科技统计数据。2014年第二季度,科技处协助人事处完成新近博士科研情况汇总工作,助力人才引进工作;配合实验室管理处完成实验室综合绩效统计信息表,服务实验室管理工作;为党委组织部提供近五年来45岁以下优秀中青年教师基本信息和科研完成情况,为学校干部工作推进尽一份绵薄之力。

(供稿:刘晨霞)

【学科基地】

苏州大学科技处处长郁秋亚来校作“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践”的报告

2014年4月11日下午,苏州大学科技处处长郁秋亚来到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为我校党委中心组成员及学院教师代表等作了题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践”的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孔凡邨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上,郁秋亚处长详细介绍了苏州大学的发展概况、改革举措、协同创新等方面情况,并重点介绍了该校“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协同中心机制创新情况。报告深入浅出,内容丰富。报告后,郁秋亚处长和与会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

孔凡邨副书记代表学校对郁秋亚处长来校传经送宝表示感谢。他表示,苏州大学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举措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目前,我校“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已获交通运输部认定。苏州大学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实践经验给我们很大的启迪与思考,对我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2013年度该校牵头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列入国家首批“2011计划”,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和科研管理制度设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供稿:李萌)

 

学校组织申报上海市软科学基地

   2014年3月,根据《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沪科〔2012〕214号),按照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4年度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及基地项目的申报工作要求,我校组织申报上海市软科学基地两个,分别是黄有方教授负责的自贸区物流战略研究中心和真虹教授负责的航运中心建设研究基地。

(供稿:李萌)

【科技项目】

上海海事大学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实现新突破

2014年6月16日,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上海海事大学5项课题获准立项,课题资助总经费首次突破100万元,具体立项情况如下:

 

批准号 学院 项目负责人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所在学科
14BYY045 外国语学院 张治国 中国与周边国家语言互联互通建设的战略研究 一般项目 语言学
14BYY151 外国语学院 穆从军 跨文化修辞视阈下中国学者英语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研究 一般项目 语言学
14BJY012 经济管理学院 柯蓉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尺度效应及空间作用机制研究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14CJY006 经济管理学院 陈辉发 投资者保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青年项目 应用经济
14BKS006 文理学院 张峰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理论与海洋强国建设研究 一般项目 马列·科社

(供稿:郑爱兵)

 

我校16项省部级研究课题获上海市科委立项资助

2014年6月,我校16项省部级研究课题获上海市科委立项资助,其中,4项浦江人才计划项目(立项率57.14%、历史最好水平)、8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率36.4%、历史最好水平)、2项科委软科学重点项目、1项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新的突破)。具体立项情况见下表:

 

项目批准号 学院 负责人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14ZR1419100 商船学院 甘世红 基于新型Z源逆变器的混合动力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研究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14ZR1419200 信息工程学院 刘静 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模型的建立与优化研究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14ZR1419300 信息工程学院 宋淼 意识上与意识下水平的面孔适应功能机制研究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14ZR1419400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刘伯洋 低热固相氧化反应合成核壳结构碳包覆金属硫、氧化物纳米晶及其锂电性能研究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14ZR1419500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宝吉 基于SBD技术的船舶水动力性能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14ZR1419600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洪生 深水到极浅水域非线性波传播的数值模拟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14ZR1419700 信息工程学院 李启明 直升机海上搜救演练增强现实中的虚实运动一致性研究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14ZR1419800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刘涛 海洋环境中微生物活性/电化学耦合作用对金属材料腐蚀过程的影响及其界面反应研究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14JC1402800 信息工程学院 朱大奇 基于信息融合的AUV轨迹跟踪控制 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14PJ1404200 物流工程学院 吴卫民 基于集成LLCL滤波器多逆变器并网系统的稳定机理以及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浦江人才A类
14PJC058 交通运输学院 万征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化过程及消费模式研究 浦江人才C类
14PJC059 法学院 王慧 气候变化应对中涉海法律问题研究 浦江人才C类
14PJC060 交通运输学院 王芹 新媒介情境下不实信息传播规律及控制策略研究 浦江人才C类
14692105200 经济管理学院 蒋元涛 物联网促进航运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14692105100 经济管理学院 卢长利 产业转移背景下上海海工装备制造业创新模式、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14XD1425400 商船学院 李文戈 高压TiO2环形压敏电阻器批量生产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优秀技术带头人

 (供稿:许波桅)

 

2014年上半年我校2项技术开发合同申请办理技术开发减免税事宜

截至2014年6月30日,我校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新锋老师主持的《钢渣微粉等固废资源在人造大理石中的应用研究》和《碳/碳复合隔热材料表面处理成型工艺及其测试技术的研究》项目申请办理减免税,合同金额合计35万元。其中,《钢渣微粉等固废资源在人造大理石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已经办完免税手续,《碳/碳复合隔热材料表面处理成型工艺及其测试技术的研究》项目的技术开发合同已在上海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认定。

 (供稿:许波桅)

 

我校科技项目立项情况

截至2014年6月30日,科技项目立项共307项,科技合同总经费8548.108万元(去年同期合同总经费7053.7万元)。其中,纵向项目共98项,占比31.9%,横向项目共209项,占比68.1%;纵向项目总经费3359.5万元,占比39.3%,横向项目总经费5188.608万元,占比60.7%。合同经费1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项。

(供稿:许波桅)

 

【科技成果】

我校3篇论文首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根据ESI数据库2014年5月8日更新显示,3篇以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3篇论文分别是信息工程学院陈磊副教授为第一作者的2篇论文和文理学院张小红教授为第一作者的1篇论文。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由世界着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现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ESI高被引论文是根据ESI统计被引频次排在相应学科前1%以内的论文,已成为教育部学科评估中重要指标之一。

这是我校论文首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是我校在高端成果培育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也是我校论文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突破。为培育ESI高被引论文,科技处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工作:为了普及ESI数据库相关知识,科技处多次邀请专家为我校教师举办讲座介绍ESI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为了方便教师了解本领域的高被引论文、研究热点及学术期刊排名,科技处出资购买了ESI数据库并将链接置于科技处网站首页。科技处从2011年开始以ESI数据库中期刊排名作为论文评价指标,连续3年在学校科技成果表彰大会上对ESI中学科排名靠前的期刊论文进行导向性表彰。此外,还设立“顶级期刊论文培育基金”支持教师在ESI数据库理工科前5%、人文社科前10%的刊物上发表论文。

 (供稿:马 巍)

 

我校2013年度科技奖项培育基金项目年度考核工作顺利完成

2014年5月,科技处组织完成我校2013年度科技奖项培育基金项目2013-2014学年度考核工作,8个项目全部通过。

科技处对项目负责人提交的总结报告及证明材料进行初审,并聘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校外有关专家进行评审,最后将评审意见以邮件方式反馈至各项目负责人。

(供稿:季 佳)

 

我校被授予审查员实践点并举办首次审查员实践活动

2014年6月9日,上海海事大学被授牌成为审查员实践基地实践点单位。为实现学校科研工作人员与国家专利局审查员之间的零距离交流,对学校专利申请质量与专利创新起到推动作用,学校邀请国家专利局热能处四位审查员老师来我校开展实践活动。

6月24日,科技处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如何挖掘专利发明点”的专题讲座。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审查员们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提问一一解答并附上建议,场面十分热烈。

6月25日热能处审查员老师与我校热能专业开展座谈会,为学校热能专业的专利工作提供了意见性的指导。章学来老师作为代表向审查员介绍学校热能专业基本情况及最新技术。审查员则向学校热能专业团队介绍热能领域最新的研究方向及在发明专利审查中碰到的问题。

(撰稿:宋佳玲)

 

【学科视点】

2013 年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情况

2013年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的重点是探索一流学科建设绩效动态监测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深化推进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上海市教委实施一流学科动态调整,对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参评情况、评估结果以及学科水平进行了分析,包括参评率、本轮评估结果及与第二轮评估结果的比较、进展显着和退步的学科分析、新设置的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分析等。依据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在学校根据本校学科布局需求提出申请的基础上,对 10 个评估排名第一或进入前 5%(即第一档次)的学科,以及 5 个评估结果进入第一档次但尚不在一流学科建设范围内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增补列入 A 类学科建设范围。至 2013 年底,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建设范围的共有 34 个学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有 17 个),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范围的共有 132 个学科,共计 166 个学科。

绩效动态监测办法主要根据《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精神,通过委托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以一流学科发表论文的情况对学科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高校学科发展跟踪评价内容包括上海地方高校高质量研究成果、上海高校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上海高校引导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及高质量论文作者等内容,这表明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是高质量研究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应关注高质量论文的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