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期

【科技动态】

学校科技成果亮相第1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11月5日至9日,2013年第1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上海海事大学研发的“ARV混合型水下机器人”“低谐波高效永磁同步电动机”“主动错流式膜分离设备”“高效保温材料——真空绝热板”“全球船舶动态管理与船岸北斗报文通信系统”“超精密全自动反冲洗海水过滤器”“球形碳化钨粉系列耐磨涂层材料”等7项科技成果亮相本届工博会。朱大奇教授主持的“ARV混合型水下机器人”项目获得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一等奖;上海海事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奖;李萌老师荣获本届“中国工博会先进个人”称号。
参展期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副主任李建聪,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副书记虞丽娟、秘书长谢一龙,市教委副主任袁雯等领导参观了我校展出的科技成果,并听取了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孔凡邨,副校长杨万枫等作的项目介绍。
“ARV混合型水下机器人”是一种新概念水下机器人,兼有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和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的双重特性。该机器人总体设计包括机械设计和电气设计,水下系统和水面系统之间通过光纤进行通信。该项目可用于渔业、打捞、水下搜救和水下勘探等作业。适用于大坝检测、江河湖泊的水质检测,浅海海底区域的勘察和监测,也可与其他种类潜水器配合完成海洋调查和考察任务。
本届中国工博会以“制造:数字与绿色”为主题,展区面积15万平方米,设9大专业展, 1800多家展商参展,近10万人次的中外专业观众现场参观。

(供稿:李萌)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建聪副主任一行来学校调研

        11月5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建聪副主任,刘红斌处长等一行对学校科技产业进行了调研。学校副校长孔凡邨代表学校向李建聪副主任一行表示欢迎。
在听取了关于学校科技产业发展情况和主要工作的汇报后,李建聪副主任肯定了学校科技产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李建聪副主任一行还在科技处负责人的陪同下分别到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机舱实验室、航海模拟器进行了考察。

(供稿:李萌)

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教授来校作中国自贸区专题报告

        11月13日下午,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自贸区专题论坛”开讲。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教授应邀作首场主题报告,黄有方校长、孔凡邨副校长、相关部门及学院负责人、教师和学生代表约130余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孔凡邨副校长主持。      
 报告会前,黄有方校长代表学校向周汉民教授颁发了上海海事大学客座教授聘任证书。

         周汉民教授以“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更深入的改革”为题,以他曾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浦东新区工作的亲身经历,向与会者详细阐述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意义和由来,创立的基础条件、范围和功能。周汉民教授指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更深入地改革,28.78平方公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是中国改革开放第四波浪潮的开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使命就是要在三年达到“改革突现、谈判突破、政策突围”的目标。报告结束后,周汉民教授还与大家亲切互动,耐心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现场气氛活跃。

         会后,周汉民教授与学校部分教师座谈。黄有方校长向周汉民教授汇报了学校刚成立的“中国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的有关情况,周汉民教授对此表示肯定,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与建议。                        

(供稿:刘晨霞)

学校举办“上海海事大学第三届科技创新专利竞赛”颁奖暨动员大会

        11月28日下午,“上海海事大学第三届科技创新专利竞赛”颁奖暨动员大会在学校临港校区中远报告厅隆重举行。副校长孔凡邨教授,科技处、研究生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处室的负责人,各学院副院长记、科研秘书、研究生及本科生近一百多人出席会议。

         孔凡邨副校长在“竞赛”工作动员讲话中表示,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本届专利竞赛提高了发明专利的比重,自上届参赛的13件发明专利提高到了本届的34件,发明专利的遴选竞赛数量占本届专利竞赛总数的52.3%。同时他指出,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学校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目标的需要,也是激发青年学生创造力,提升青年学生科技素养的有效途径。科技处将会同教务处、研究生部以及学生处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并进一步加强与学院的协调与联系,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为全校学生科技创新专利竞赛活动创造条件。

         最后,孔凡邨副校长预祝“上海海事大学第四届科技创新专利竞赛”圆满、成功。

(供稿:成果科)

【学科基地】

2013-2015学年科技考核指标确立

        根据学校13-15学年学院考核的要求,自7月份开始,科技处组织人员开展13-15学年科技考核指标拟定工作。为设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科技处对指标体系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反复推敲、再三修改,并认真听取了学院的反馈意见,最终按时提交了相关材料,有力配合了学校人事处的相关工作。

(供稿:刘晨霞)

学校组织申报2013年度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

        2013年11月,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交通运输部根据《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管理办法(暂行)》(交科技字〔2013〕259号),实施2013年度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认定工作。我校“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参与此次认定工作。2013年11月底,由科技处牵头,成立了学校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平台申报工作领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11月—12月,领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会议,以确保申报工作顺利开展。

         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是建立于交通运输转型发展时期,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科学技术创新组织,主要包括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和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以高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是指以高等院校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机构,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组建具有法律约束力保障的,从事交通运输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对于经认定的平台,交通运输部将创新管理方式,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发挥协调引导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平台发展;并择优推荐参与科技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教育部和财政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

         “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是由上海海事大学牵头,协同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学院、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按照“需求导向、任务牵引、分类管理、人才特区”的思路,建设的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包括“自动化码头成套技术”“自贸物流园区智能监管技术”“智能集装箱物流监控技术”等三个子平台。

(供稿:李萌)

上海海事大学学术创新团队交流研讨会顺利举办

        为推动学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促进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科技处11月9日举办上海海事大学学术创新团队交流研讨会。会议由张丽娟副处长主持,7个学术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及成员共30余人出席会议。

         各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团队建设以来开展的学术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等。部分团队成员交流了国外学术团队的组织模式。

         科技处充分听取学术创新团队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当场解答相关问题。希望各学术创新团队之间及内部加强学术交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提升研究水平。 

(供稿:季佳)

学校组织开展上海高校各类研究基地建设项目认定申报工作

        为加强上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建设,按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上海高校各类研究基地建设项目认定工作的通知》(沪教委科〔2013〕69号)要求,推进在建的一流学科和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学校于2013年10月下旬,组织开展上海高校各类研究基地建设项目认定申报工作。

         此次,学校共组织申报4个上海高校研究基地,分别为:“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物流产业创新重点研究基地”等2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海极端环境服役材料重点实验室”“海事监测与信息处理实验室”等2个重点实验室。

(供稿:李萌)

上海海事大学一流学科创新团队2012-2013学年度考核结果公布

        10月至11月,学校根据《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精神,参照“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绩效动态监测评价指标”的内容,聘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校外专家,对一流学科12个创新团队进行2012-2013学年度答辩评审以及团队人均绩效评价,最终尹衍升教授团队、施朝健教授团队总评良好,其余有8个团队总评合格,2个团队总评基本合格。

(供稿:季佳)

“085”知识创新平台项目完成2013年第四季度报表填报工作

        12月下旬,根据上海市教委和学校通知要求,科技处组织8个“085”知识创新平台项目的负责人开展2013年第四季度报表工作。科技处相关人员仔细帮助老师核对、修改填报内容,并对填报内容进行整合,最终按时提交了所有材料。此外,科技处还多次对“085工程”2014年度预算稿进行内容补充,配合财务处完成了预算上报工作。

(供稿:刘晨霞)

【科技项目】

学校7项科研课题获上海市科委立项资助

        2013年10月,学校7项科研课题获上海市科委立项资助,具体立项情况如下:

(供稿:郑爱兵)

学校9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立项资助

        2013年11月,学校9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上海市科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立项资助,具体立项情况如下:

 

(供稿:郑爱兵)
 

 

 

学校5项国家级科研课题获立项资助

        2013年11月,学校5项国家级科研课题获科学技术部、全国哲社办等部门立项资助,具体立项情况如下。

(供稿:郑爱兵)

学校两项浦江人才计划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2013年11月,上海市科委组织专家对上海海事大学承担的2项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海洋立管涡激振动及抑制方法研究”、“基于P2P的水声传感器网络协作平台的研究”进行了结题验收,专家组同意通过验收。上海市科委有关领导、评审专家及项目组成员共20余人参加了会议。 

         郝志永博士负责的“海洋立管涡激振动及抑制方法研究”项目对绕有螺旋条纹列板的圆柱尾流进行了激光粒子测速(PIV)实验观测,探讨了不同列板条纹高度对柱状结构尾涡形态变化的影响,研究了螺旋条纹列板涡激振动(VIV)抑制机理。项目研究成果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实验装置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项目执行期间发表SCI/EI期刊论文6篇(3篇SCI、3篇EI)。

         徐明副教授负责的“基于P2P的水声传感器网络协作平台的研究”项目实现了水声传感器网络数据在应用层的分布式存储、快速共享和异常情况预警的预期研究目标。项目研究成果对提高水声传感器网络应用层的服务质量,促进水声传感器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执行期间发表论文16篇(第一作者论文15篇),其中,SCI期刊论文2篇,EI期刊论文2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期刊论文9篇,EI会议论文3篇;获得2项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和3项局级项目资助;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

(供稿:许波桅)

2013年学校18项项目试点办理技术开发合同减免税事宜

        自2013年4月试点办理减免税以来,共计18项技术开发(转让)合同申请,合同金额2134万元。包括,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尹衍升教授主持的《新型绿色海洋防污涂料》项目、董丽华教授主持的《海洋材料防护用镍基球形碳化钨粉生产技术研发》项目,张丽副教授主持的《全自动高精度反冲洗滤器开发》、《双甘膦光催化氧化技术研究》项目,陈海副教授主持的《高品质氮化硅粉生产技术》项目,吴新锋老师主持的《海上油气开发用管道浮力材料的预研性研究》、《海上油气开发用管道的预研性研究》项目,刘涛老师主持的《新型石油管道内防腐涂料的制备研究》;商船学院副教授王胜正老师主持的《非现场海事监管信息系统》项目;物流工程学院朱福民教授主持的《家庭养老护理装备关键技术研究》、《轨道式摊铺设备》项目,王步来教授主持的《低谐波高效永磁同步电机》、《纯电动旋翼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研发》项目,薛士龙教授主持的《湖州上电科仓储DEMO系统WCS软件开发》;信息工程学院姚楠老师主持的《主动侵入式wifi远程控制程序研制》、《产品化室内无线定位系统开发》项目,曾连荪教授主持的《上海—重庆长江沿岸LNG燃料动力船加注站(码头)建设规划研究》;商船学院詹玉龙教授主持的《国产180#燃料油使用安全性、经济性及深度净化技术研究》项目。其中,9项已经办理完毕,9项在上海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认定,让老师及时享受到了政策的优惠。         

(供稿:许波桅)

学校科技项目立项情况

        截至2013年12月31日,科技项目立项共639项,科技合同总经费17821.56万元(去年同期合同总经费15324.20万元)。其中,纵向项目共264项,占比41.3%,横向项目共375项,占比58.7%;纵向项目总经费3965.33万元,占比22.3%,横向项目总经费13856.23万元,占比77.7%。合同经费100万元以上的项目21项。

         其中,国家级项目33项(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国际合作),省部级项目79项。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获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23项,其中面上项目5项,青年项目18项,总经费794.5万元;(3)国家级项目分布在各学院的情况:商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各6项;科学研究院4项;物流工程学院4项;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文理学院各3项,交通运输学院2项,法学院2项。

(供稿:许波桅)

【科技成果】

学校胡正良教授首次获得第九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2013年12月19日,第九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揭晓,学校有五项成果获奖。

         由法学院胡正良教授主持的“《联合国全程或部分海上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公约》的制定对我国的影响与我国应采取的对策研究”荣获第九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这是学校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真虹教授主持的成果“加快完善上海航运服务产业链研究”,经济管理学院汪传旭教授主持的“经济转型时期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与制度创新的对策研究--基于境内外比较的视角”以及卢长利副教授主持的“上海海洋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等三项成果荣获二等奖。科学研究院寿建敏教授主持的“长三角现代海洋经济主体型和错位式发展研究”荣获三等奖。

         学校自2012年下半年启动决策咨询奖的培育工作,先后两次邀请外单位权威专家来学校为申报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教师把握申报重点,提升材料质量。在准备一等奖答辩的过程中,科技处先后邀请校内外专家四次为课题组指导。经不懈努力,在本届评选中学校不仅在决策咨询研奖一等奖上取得首次突破,同时二等奖获奖数量也创历史新高。本届评选共有84项成果获奖,学校获奖数量仅次于复旦、财大,在全市高校中排第三位。

(供稿:马巍)

学校骆温平教授获得2013年度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2013年10月8日,2013年度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揭晓。

         学校经济管理学院骆温平教授独着的教材《第三方物流》荣获科学技术三等奖。

(供稿:马巍)

学校两项成果荣获2013年度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奖

        2013年12月9日,2013年度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揭晓,学校两项成果获奖。

         物流工程学院黄有方教授联合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GJM30.5t自平衡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荣获二等奖(第二完成单位),商船学院尤庆华教授联合宁波大港引航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宁波梅山岛国际集装箱码头1#、2#泊位船舶靠离泊操纵研究” 荣获三等奖(第二完成单位)。

(供稿:马巍)

 

【科技关键词】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由世界着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是基于汤森路透(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

         ESI对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SCIE、SSCI库中近11年的论文数据进行统计,按被引频次的高低确定出衡量研究绩效的阈值,分别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机构、科学家、研究论文,居世界前50%的国家/地区和居前0.1%的热点论文。ESI针对22个专业领域,通过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和前沿论文等6大指标,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学术机构和大学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学术评价首席专家、我国科学计量学专家、中国民航大学党亚茹教授指出,ESI给出的国家、机构和科学家引文排位中,由于采用了对每一位作者的贡献都给以统计的方法,即一篇n个作者/机构/国家合作的论文,将被统计n次,因此能很好地表现出每位学者对国家、机构的学术贡献程度,是体现国家/地区、机构国际学术声誉的重要标志。

 

编辑:李萌    校审: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