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文化记忆理论与战后美国文学重构:以1950—1960年代为聚焦
讲座人:陈俊松
时间:2019年10月17日(周四)13:30
地点:教学楼1A105
讲座人简介: 陈俊松,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2010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2015—2018年在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系哈佛大学富布赖特研究学者(2018--2019)。主要从事当代美国文学、文化记忆理论、叙事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面上资助。出版专着《当代美国编史性元小说中的政治介入》[英文](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近期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文化记忆批评——走向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批评范式》(《当代外国文学》2016年第1期)、《罗森堡间谍案: 后现代小说与文化记忆的建构》(《当代外国文学》2019年第1期》)、“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源流及当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26日);出版译着《天使埃斯梅拉达:九个故事》(译林出版社,2015年)、《论普鲁斯特》(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参编《美国文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年)。先后荣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卡西欧”奖教金、华东师范大学第二届优秀研究生教学奖、上海外文学会“首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五)。
讲座内容简介: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于德国的文化记忆理论使得对记忆的研究从长久以来的“生物学、心理学/个体”视角拓展到“社会学、人文科学/集体”的阐释框架之下。以文字、仪式、纪念碑、文学作品等文化形式作为主要媒介的文化记忆不仅有助于“身份的凝结”,而且具有“重构的能力”。文化记忆理论对于那些由重大的历史事件催生出的有鲜明现实指向的文学作品具有突出的阐释效力。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罗森堡间谍案和六十年代的肯尼迪遇刺是战后美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本期讲座将聚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讨论文学作品如何再现这两个事件发生时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气氛,进而与其他媒介一起参与对战后美国文化记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