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十一五”(2006-2010年)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索取号: 
G010-0202000-2010-0080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和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建设高水平海事大学的奋斗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上海海事大学“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回顾

        (一)“十五”主要成绩

        通过全校师生员工五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在教学质量、学科建设、新校建设、科技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保障建设等各方面取得较快发展,“十五”计划顺利完成。

        学校更名成功。2004年5月19日,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更名成功是学校几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已经并将继续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十分积极与深远的影响。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十五”期间,学校认真贯彻《上海海运学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计划》,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国家海事局组织的船员适任证书考试中,一次通过率连续4年名列全国同类院校之首;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评估结论;海关物流、外贸经济及法学(海商法)被列为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就业率稳步上升,继续教育与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继续得到港航企事业单位的认可。

        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有了新发展。“十五”期间,学校继续加大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的力度并取得了新发展。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先后成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新增2个硕士点和3个工程硕士点;取得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的办学权;港口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与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法学(海商法)成为上海市特色学科建设项目。5年里,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738项,科技总经费15982万,年递增率超过15%;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部级奖20项,获得专利26项,累计发表论文1237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35篇次,出版专着64部。

        新校建设项目启动。2004年11月19日新校奠基,到目前为止新校开工面积约12万平方米。

        师资队伍结构有了较大改善。“十五”期间,学校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已基本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和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20名,教授106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16%。

        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新成绩。“十五”期间,新增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运输与物流硕士班,与美国圣马丁大学和英国切切斯特学院进行本专科层次的合作办学。留学生学历教育从无到有,留学生人数由2000年的6人增加到2005年50人。

        精神文明建设上台阶。“十五”期间,学校精神文明工作制度不断创新、程序不断完善,广大师生员工从事创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从1999年起连续三届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教职工的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全校教职工平均收入有了明显增加,社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货币化分房启动。

        教育支持和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学校加大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力度,后勤服务中心按照企业化管理模式运作,积极拓展业务渠道,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校办产业克服各种困难,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改革、调整与推进,为学校的改革和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二)2000年与2005年有关办学指标比对

指标

2000

2005

全日制在校学生(人)

总计

7947

14592

研究生(人)

450

1296

本科生(人)

5844

10551

高职生(人)

1653

2745

专任教师(人)

434

720

教授(人)

58

106

博士点(个)

1

3

重点学科(个)

3

8

硕士点(个)

21

23

专业硕士点

MBA

MBA、EMBA、ME

本科专业(个)

23

32

专科专业(个)

10

12

科技经费(万元)

2235

5000

 

        (三)“十五”基本经验

        “十五”期间,学校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重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办学积极性,注重发挥老干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作用,保证了学校“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1.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十五”期间,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抓住“发展”这根主线,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办学积极性,在学校更名、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新校建设与文明单位创建中取得好成绩。

        2. 坚持“以特色求发展”。“十五”期间,针对学校行业特色明显的特点,学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科技工作中坚持做好“航运”这篇文章,使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3. 坚持“视教育质量为生命,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十五”期间,学校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四大推进计划,坚持以教学质量为办学生命线,以学科建设、科技工作促进教学质量、学科水平的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质量保证体系的坚持实施和不断完善,为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改革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举措有待进一步深化。随着形势及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办学体制、机制还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十一五”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整体搬迁,必然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坚持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2. 学校对航运事业发展的贡献度不够。在与航运业有关的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满足需要;与国家航运业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关的科学研究、决策咨询、技术改造及产品开发等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3. 教学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的专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高水平的专业数量不足,部分专业办学方向有待进一步明确,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培养质量和考核机制等有待进一步改进;高职教育需要进一步处理好规模、质量及效益之间的关系;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4. 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水平亟需提高。学科布局不合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不够,学科水平不高,学科支撑专业建设的力度不够;科技总经费偏低,国家级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太少,部市级以上奖项偏少;科研机构的管理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专职科技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学术研究氛围不浓。

        5. 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师资总量不足,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太少;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强化。

        6. 学校办学经费紧张,与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期间,国家交通运输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学校搬迁等,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是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大学将在促进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不进则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十一五”仍然是我国继续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时期。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航运业的发展,为国家实现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变,提供各级各类人才,是学校“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给学校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将注重更好地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

        学校“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视教育质量为生命,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贯彻教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走注重内涵发展的道路;遵守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国家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航运人才。

        (三)发展目标与定位

        2010年基本建成以航运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20年成为世界高水平的海事大学。

        “十一五”期间,学校向教学研究型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到2010年研究生人数占在校本科生的比例为20%;学科建设以航运技术、经济与管理为特色,注重学科交叉,形成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群体;坚持培养立足航运,依托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应用型高级航运人才。

        (四)“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

主要项目

指标

全日制

在校生规模

总规模(人)

20000

研究生(人)

3000

本科生(人)

14500-14700

高职生(人)

2000

留学生(人)

300-500

教师规模与学历比例

专任教师(人)

1100-1200

教授(人)

165-180

副教授(人)

385-420

专职科技教师(人)

200-300

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

90%

教师中博士学位的比例

35-40%

土地与建筑面积

土地面积(亩)

2000

建筑总面积(平方米)

584100

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

340000

学生宿舍(平方米)

200000

争取国家级水平重点学科(个)

1

部市级水平重点学科(个)

11-13

争取国家级水平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个)

1

省部级水平重点实验室(个)

2

博士授予权一级学科(个)

2

博士授予权二级学科(个)(不含一级学科)

5

硕士点(个)

31-35

本科专业(个)

42

2010年的科技经费(万元)

8000-10000

国家级项目(年均项)

6

部市级以上奖项(年均项)

8

三大检索论文(年均篇)

100

获申请授权专利(年均项)

35

 

        注:上表“土地与建筑面积”仅为新校区的规模

 

三、主要任务与措施

        到2010年,要基本建成以航运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规划指标,学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

        (一)改革与创新

        “十一五”期间,继续探索办学体制与机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学校与二级办学实体之间的责、权、利三方面的关系。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学院(部)的办学自主权。

        强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考核机制。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管理队伍、专职科技队伍、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教职员工能进能出、技术职务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使学校的分配制度有利于办学骨干队伍和学科梯队建设,有利于办学水平与办学效率的提高;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继续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认真研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相互渗透、有机整合的相关措施,有序推进学科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研究建立科技园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学校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产品开发工作。成立科学研究院。

        建设节约型学校。进一步提高财务、后勤和产业保障与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

        (二)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

        “十一五”期间,着重学科内涵建设,建立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与教学研究型海事大学相匹配的学科体系。在交通运输工程、物流管理与工程、港口机械电子工程、国际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轮机工程、产业经济学、海事信息工程及海洋环境与安全工程等学科中,建成若干个国内一流和国际上有影响的学科。以抓上海市重点(特色)学科和上海市与交通部重点学科为契机,着力于学科群的建设,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

        加强航运技术与控制工程重点实验室、物流研究中心、海商法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数字物流综合实验中心和国际海事信息与研究中心建设,启动校级研究基地建设。各学院应以1-2个学科为依托,加强院级科研基地建设。

        以科技项目为抓手,拓展科研机构规模,提升承接科技项目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与科技管理的体制与机制改革,创新管理,强化氛围,并通过争取国家、交通部、上海市对实验室(中心)及重点学科的投入,学校自筹及产学研合作方式加大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

        在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注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一步重视学位点的发展与建设工作。

        加强图文信息中心建设,将图文信息中心建成集教学、科研、文化于一体的信息中心和科研中心。加强档案管理与建设工作。

        (三)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

        “十一五”期间,坚持专业建设依托学科建设,分期、分批建设好一批重点专业,建成若干个国内领先的品牌专业;积极稳妥地发展新专业,新增10个左右本科专业;实施专业结构布局调整,理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形成覆盖面较全、以学科专业群为单位的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

        抓紧海关物流、外贸经济及法学专业的本科教育高地建设,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明确建设目标,强化合同管理,通过教育高地建设,带动本科专业建设。适当加强理学学科及专业的建设。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十一五”重要任务抓紧抓实。继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强化考试环节管理,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调整、优化高职专业结构,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有序推进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深化改革,规范管理,进一步拓展市场,提高办学效益。

        (四)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及学科建设、教学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大培养和引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力度,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坚持动态平衡,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到2010年,师生比达到1:16;重点培养100名校优秀骨干教师,15名左右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学术带头人,10名左右行业公认、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航海类教师的持证率争取达到80%,其中船长、轮机长证书占持证教师的40%;每年引进和补充100名左右教师。通过引进人才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学缘结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一支兼职师资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形成教书育人的氛围,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职务评聘向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倾斜;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加大教师国内外进修的力度,强化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一步强化教师考核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的改革。

        (五)实验室建设

        “十一五”期间,建成与发展规模、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学科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布局相对合理、功能与层次比较齐全,管理规范的实验室体系。建成2个以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上海市教育高地实验教学基地,若干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及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室建设遵循“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开放全校实验室,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和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六)新校建设

        新校建设实行“整体规划、分期滚动实施”原则,分四期进行。一期工程初步形成学校空间构架,进行教学基本设施项目建设,计划建筑面积189750平方米;二期工程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项目建设,进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空间构架,计划建筑面积191100平方米;三期工程完成满足2007年学校办学规模的基本建设需求,并完善校园功能环境建设,基本形成校园整体风貌;四期工程满足20000人办学规模的设施,完成新校建设工程。

        建设资金通过老校区土地置换、土地出让金返还、市财力补助和银行贷款等途径解决。

        (七)学生管理工作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系统改革与建设,提高育人实效和管理水平,推进学生社团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为国家的交通运输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进一步落实中央2004年第16号文件精神,加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完善现有思想教育模块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教育内容与成效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开辟学生社区思想教育新阵地,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通过有效载体,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学生爱国荣校的集体观念。

        建成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改善学生工作队伍结构,改革和完善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体系。在构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框架的同时,加大对辅导员的培养。整合学生服务资源,建立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社区服务、勤工助学、贷款保险等服务工作为一体的学生事务中心,完善学生的助学和帮困体系。支持发展反映办学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

        探索和完善促进学生就业工作新机制,建立学校和学院二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建立促进就业工作的考核机制。

        开展新校学生工作的研究,实现新校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新跨越。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一五”期间,国际交流与合作应以面向世界,培养开放型、国际型人才为导向,继续保持和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院校的联系和合作。

        进一步重视和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提高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水平。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发展自己。到2010年力争使各个学院均有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争取建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级船员培训中心。

        增加合作伙伴,扩大对外交往渠道,争取使留学生数突破300人。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管理人才培养,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调动各学院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积极性,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的氛围,做到以内促外,以外强内。

        (九)校园信息化建设

        到2010年学校要基本建成“海大数字校园”,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和业务系统开发应用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技术、资源、管理和服务为要素,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境,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

        (十)保障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专业化建设,建成管理高效、职能清晰、服务规范、自我完善、协调发展的后勤保障与服务体系,为新校建设和学校稳定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进一步加强财务工作,引入成本约束机制,加强投入与产出的研究与分析,增收节支,使有限资金最大程度上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进一步深化校办产业改革,积极探索加强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使校办产业与建设高水平海事大学的奋斗目标相匹配。

        进一步发挥质量管理体系在学校决策、管理及各项建设工作中的作用。

        (十一)精神文明建设

        “十一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以理论学习为先导,继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以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创建体制为目标,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优化精神文明建设手段。重点抓好理论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和形象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精神文明创建体系。

        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认识到位,保证投入。坚持校务公开,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切实保证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加强学校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在教职工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为学校搬迁平稳过渡提供精神和思想保证;从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及学校、社会、社区合作互动等方面着手,使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更上一层楼,促进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