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时期,也是上海海事大学从以航运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向世界高水平海事大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谋划好这一时期学校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形势与任务
(一)机遇和挑战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上海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坚持走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服务型发展之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能力,是上海高校面临的共同任务。
明确这一发展时期学校的办学定位,形成与学校定位相应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上海海事大学面临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
1.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面临的共同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这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把上海海事大学建成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高水平海事大学,成为航运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的主要基地之一,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应该加强内涵建设、加快科学发展,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使学校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2.航运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航运业的发展,对具有国际通用性的航运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持续增长,促进了航运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出现了中高级航运人才短缺现象,如能胜任操纵大型集装箱船、超级油轮、液化天然气船等船舶的高级船员,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国经营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精通航运政策与法律、通晓资本运作的航运商务人才,英语与业务俱佳的业务骨干,国际组织中的中国专家等。这对高等航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国家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上海海事大学能否整合资源,办出特色,强化优势,提高水平,真正成为支撑国家航运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重要基地,是学校面临的严峻挑战。
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给学校服务社会提供了广阔舞台
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是指导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上海海事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与航运高度相关,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更应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人才库和智囊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学校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努力实现自身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基础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极大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稳步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以航运为特色,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框架体系。
过去五年中,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1.临港新校基本建成,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为更好地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家航运事业发展,根据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上海海事大学主体搬迁临港新城。2004年11月19日,新校破土动工,并于2008年10月基本建成。新校占地2000亩,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绿化率52%,水域面积8万平方米,建设资金20多亿元。新校区的建设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2.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校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和专业英语四、八级通过率在全国名列前茅。航海类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统考,一次性通过率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学生在相关学科和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国家级、全国性和上海市的比赛中获奖人数大幅度增加;在全国和上海市的游泳、跳水、武术等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取得新进展。继续教育和船员培训的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稳中有升。
3.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及轮机工程二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交通运输工程和电气工程成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成为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新增6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过去5年里,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181项,科技总经费7.5亿元,年递增率超过25%;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22项,获专利505项,累计发表论文4113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047篇次,出版学术专着99部。
4.师资队伍结构有了较大改善
通过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学校已基本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39.4%,最后学历从外校获得的为71%。
5.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与规模明显提高
学校主办、承办和协办一系列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着名航运组织的关系不断巩固。我校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不断提升,高层人员来访频度增加,层次规模显着提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领域,与更多的境外高校开展学生交换项目,留学生中学历生比例有了较大提高,由外籍教师主讲的非语言类专业课门数有所增加。
6.精神文明建设上了新台阶
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广大师生员工创建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从2000年起连续5届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7.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完成了临港新校区平价配套商品房的配售工作,争取到临港“宜浩佳园”配套商品房225套,进一步解决了教学骨干的安居问题。教职工平均收入逐年增加。
8.教育支持和保障工作扎实有效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28450万元,为保障教学秩序、加强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新校区信息化运行维护体制逐步完善。
2005年以来有关办学指标比对
指标 |
2005年 |
2010年 |
|
全日制在校学生(人) |
总计 |
14592 |
20171 |
研究生(人) |
1296 |
2308 |
|
本科生(人) |
10551 |
15145 |
|
高职生(人) |
2745 |
2718 |
|
专任教师(人) |
720 |
906 |
|
教授(人) |
106 |
129 |
|
省部级重点学科(个) |
5 |
9 |
|
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个) |
1 |
7 |
|
一级学科博士点(个) |
1 |
1 |
|
一级学科硕士点(个) |
2 |
2 |
|
专业硕士点 |
3 |
6 |
|
本科专业(个) |
32 |
43 |
|
高职专业(个) |
12 |
12 |
|
科技经费(万元) |
5000 |
22000 |
目前,学校占地161.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0.2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6527.7万元,馆藏图书187.8万册。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5145人,各类研究生2308人。现有专任教师906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57名,占39.4%;教授129名,占14.2%;副教授279名,占30.8%。
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硕士点,43个本科专业,12个高职专业。现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7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14门上海市精品课程。
拥有集装箱供应链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航运技术与控制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研究中心、上海航运物流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研究方向)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挂靠学校。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交通运输部共建上海海事大学的意见》于2008年9月正式签署。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10年1月签署的《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合作备忘录》特别指出,要支持部市共建的上海海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新建4.8万吨级扬子最大型散货教学实习船项目得到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
2010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我校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主办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发展成绩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学校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
1.师资队伍在数量与质量上还不能适应高水平海事大学建设的要求,尤其是学科建设领军人才和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知名专家、学者紧缺。
2.学科总体水平亟待提高。国家级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太少,整体水平较高的学术团队缺乏,科技服务综合实力尤其是与国家航运事业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关的科学研究、决策咨询、技术改造及产品开发等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3.本科教学工作中,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在教学中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在学习中精力投入不足等“四个投入不足”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4.学校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机制仍需优化完善。
5.办学经费紧张,与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突出航运特色,努力提高水平,强化内涵发展,凝心聚力、追求卓越,推动创新、服务社会,扎实推进世界高水平海事大学建设。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关心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突出航运特色”,就是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向交通运输发展,服务航运中心建设,实现航运特色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有机统一。
“努力提高水平”,就是要坚持突出特色与提高水平的统一,在突出特色中提高水平,在提高水平中强化特色。
“强化内涵发展”,就是要坚持质量优先、鼓励创新,将学校发展建设的重点转变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上来。为国家培养广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大学生,为我国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转变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在有特色、高水平、多科性、国际化、教学研究型海事大学的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航运及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交通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的主要基地之一。
2015年,交通运输工程、物流工程与管理、海洋工程与材料、国际航运政策与法律、航运经济与管理等学科专业处于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师资队伍、学术水平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教学设施、办学条件居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为2020年建成世界高水平海事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5年中,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基本稳定本科生规模,调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内外航运界充分肯定。
(三)主要指标
“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指标
主要项目 |
2010年 |
2015年 |
|
全日制 在校生规模 |
总规模(人) |
20171 |
20000左右 |
研究生(人) |
2308 |
3000左右 |
|
本科生(人) |
15145 |
16000左右 |
|
师资队伍 |
专任教师(人) |
906 |
1300左右 |
教授(人) |
129 |
170 |
|
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
39.4 |
50 |
|
学科专业 建设 |
国家级重点学科(个) |
0 |
1 |
省部级重点学科(个) |
9 |
12 |
|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个) |
0 |
1 |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个) |
6 |
10 |
|
一级学科博士点(个) |
1 |
4 |
|
一级学科硕士点(个) |
2 |
15 |
|
博士后流动站(个) |
2 |
4 |
|
本科专业(个) |
43 |
45 |
|
科学研究 |
科技经费(万元) |
22000 |
30000 |
国家级项目(5年合计) |
75 |
||
省部一等奖以上奖项(5年合计) |
5 |
||
三大检索论文(年均篇) |
200 |
||
专利授权(项) |
100 |
||
教学成果 |
品牌特色专业 |
5 |
10 |
国家级精品课程(门) |
1 |
3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
0 |
1 |
|
国家级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个) |
0 |
1 |
|
国家级教学团队(个) |
0 |
1 |
|
上海市精品课程(门) |
13 |
25 |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项) |
9 |
10 |
|
上海市教学团队(个) |
3 |
8 |
|
教育国际化 |
赴海外游学、实习学生比例(%) |
20 |
|
留学生比例(%) |
5 |
三、建设任务
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学校把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及科研基地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根本、队伍建设为保证、科学研究为引擎、公共服务体系为支撑”,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群,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专业建设为基础、科研反哺教学,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
(一)学科建设
按照“合理布局、夯实基础、增强特色、形成优势”的原则,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学科竞争力。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为主要力量,打造特色突出、方向明确、优势明显、成果显着的学科群,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
1.学科群建设
对校内学科进行系统梳理,紧密结合交通运输领域的需求,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凝练发展方向,重点建设交通运输工程(水路运输工程)、物流工程与管理、海洋工程与材料、航运经济与管理、国际航运政策与法律等5个学科群。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框架体系。提高信息类学科的学术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在上述5大学科群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数学、物理和外语等基础学科建设,为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夯实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1)交通运输工程(水路运输工程)学科群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航海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轮机工程等特色优势学科继续强化航运特色,依托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航运技术与控制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增强学科优势,在航运仿真、通航安全、船舶通信与导航、船舶电气、船舶新能源、航运信息、航运管理等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使交通运输工程主干学科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的建设,争取增列为国家重点学科。
(2)物流工程与管理学科群
充分利用港口物流工程、物流信息工程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特色学科的优势,在集装箱供应链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航运物流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支撑下,组建若干创新学术团队,夯实相关基础学科,紧密跟踪航运科技发展前沿,在港口物流与装备、口岸物流、集装箱供应链、物流信息等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力争取得重要科技成果,使物流工程与管理主干学科整体实力达到国内领先,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加强航运物流学科的培育建设,争取增列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海洋工程与材料学科群
大力扶持海洋材料工程、海洋环境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以海洋防腐材料为主线,夯实海洋环境科学、海洋化学等基础学科,开展创新性研究,结合港航环境和港口工程等工程应用对象,突出重点,产出一批科技成果,形成核心竞争力,增加行业影响力。争取在世界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4)航运经济与管理学科群
产业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贸易学等学科,面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战场,结合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研究方向)建设,重点开展航运经济、航运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思想库、航运经济的重点研究基地和高级经济人才的培养基地,使航运经济与管理学科群办出特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国际航运政策与法律学科群
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家航运业发展需要,结合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研究中心建设,重点开展海商法、航运法、海事国际私法、海洋法、民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和国际航运政策等领域的研究,使国际航运政策与法律主干学科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争取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2.研究平台建设
以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核心,建设一批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构建航海数字化与智能化、一体化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装备与自动化技术、海洋工程与材料以及海洋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平台和基础研究平台,为开展重点面向航运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服务搭建一流基地。争取新增4个以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实现突破。
3.科学研究
科研实力有明显提高,到2015年,年科技总经费超过3亿元,其中纵向科技经费不低于20%;争取承担75项以上国家级项目,在行业有影响、有示范作用的重大工程项目3项以上;在国家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发表论文1200篇/年以上,三大检索收录论文达到200篇/年以上;力争获得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以上,专利授权100项以上。积极支持和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学的科学研究。
4.学位点建设
加大学位授权点的内涵建设力度,把学位点建设和学科群建设紧密融合,力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4个以上,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以上。
5.研究生教育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逐步使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比例达到1:0.35。加强宣传,提高生源质量,鼓励优秀本科生和硕士生直接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大研究生导师上岗与考核的管理力度,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学术造诣精深、勇于创新的指导教师队伍。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特色教材、实践环节、论文答辩等环节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人才培养结构和层次相对合理的格局。提高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加强与企业、各级政府的合作,积极开展多种类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为交通领域、特别是航运业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争取获得5项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
(二)专业建设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建立服务于交通领域并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构架;以创新为核心,建立满足人才素质培养需求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以质量为保障,完善基于国际质量标准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本科专业数控制在45个左右。继续加强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物流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航运管理等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再培育5个左右品牌专业。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实现较大突破,争取新增2门以上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左右市级精品课程,1个以上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以上市级教学团队,1个以上国家级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3个以上市级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50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争取获1项以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以上市级教学成果奖。本专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1.特色专业建设
结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家航运业发展对紧缺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选择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点,或具有一定办学基础、未来若干年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交叉专业点,或有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支撑的专业点,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按照科学定位、明确目标、改革创新、优化师资的要求,进行重点建设。使一批专业形成较强优势和鲜明特色,若干个优势专业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示范和带动其它专业加强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十二五”期间,拟建设20个左右校级特色专业,力争再建成若干国家级特色专业。结合实际,认真做好现有本科教育高地建设工作,争取更多的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扩大本科教育高地覆盖面。
2.实验室建设
以构建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实验中心和专业实验室为目标,对现有实验室进行必要的改造、更新与补充,组建一批新的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教学体制,积极探索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校外实验基地建设。形成3个校级管理实验中心,整合组建10个院系级管理的专业实验中心。通过新建、改造和优化组合,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深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教育教学改革
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完善并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
航海类专业的培养计划注重体现国际通用性、岗位针对性、法律规定性和国防军事性的特点,强化培养航海类学生“两种精神”(爱国主义与敬业精神),“六个意识”(海洋意识、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服从意识),“四项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实操能力)。在满足学位教育要求的同时,满足STCW国际公约和国家海事管理部门相关规定的要求。
工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和理学等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凸显航运科技、航运管理、航运法律、航运经济和金融特色,将科学研究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大力推进开门办学、校企合作培养,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三)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根据学校定位和办学目标,依据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建设精干高效、结构优化、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专任教师、学生教育管理和党政管理干部队伍,为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和人力保障。
1.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若干以一流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为领军人物、以业务突出的拔尖人才为骨干的学术创新团队,造就一批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的名师,培养一批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船长和轮机长,构建一支适应国家航运事业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
教师数量:在保证培养质量、办学规模和提高效益的前提下,按照16:1的生师比,力争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300人左右,其中教授170人左右。
教师结构: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航海类专业教师持船员适任证书的比例达到50%以上,增加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
建成一支适应现代实验教学改革需要,具有较强的实验教学、管理以及参与科学研究能力的,规模适度、专兼职结合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与全日制学生的比例控制在1∶100左右,鼓励高学历、高职称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人员达到30%以上。形成以中青年为主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兼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实验指导工作。
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思政教师培养工程。
2.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熟悉、勤政务实、专兼结合的管理干部队伍。党政管理干部编制控制在全校事业编制教职工人数的15%左右。中层以上干部,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达到80%。
3.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
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扩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规模和数量。在主干、优势、特色学科中力争增设2个以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四)校园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在校园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布局、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原则,逐步实现校园建设生态化、数字化、人性化。
1.校园建设
优化校园总体功能布局,加大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雅、设施便利的数字化、生态化校园。
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投入,增加图书数量,提升图书质量,优化文献结构,强化文献资源的支持体系。改变服务模式,开拓新的服务领域。适应未来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要求,加大对电子文献的采集力度,做好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工作。提高读者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提高馆藏文献利用率,进一步发挥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构建校园数字空间,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利用全球教育资源,面向交通行业和全社会提供专业人才培训和信息资源服务。建立具有航运特色的、内容丰富、功能完善的数字图书馆。在宽带互联网上形成中外文航运信息资源库,航运类文献收藏达到研究级水平,力争使其成为国家级文献中心,为国家航运人才培养及国际海事法律与策略研究提供文献保障。继续做好档案信息化工作,初步建成数字档案馆。
四、主要措施
(一)凝练学科方向,强化特色与优势,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1.重点突出,统筹兼顾,促进学科协调发展
加大对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投入,加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的培育建设。航海类学科继续增强学科优势,物流工程与管理学科群强化内涵建设,争取获得新的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巩固和发展已有较好基础且与培养交通运输领域高层次人才密切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学等学科,加大与航运相关的一级学科的建设力度,增强学科整体实力,形成若干具有突出航运特色、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优势学科,其学科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2.探索学科建设新机制
充分发挥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积极性,将学科建设的责、权、利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注重交叉学科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定期检查学科建设的发展水平。
3.加快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学术团队
加快培养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治学严谨且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学科拔尖人才,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学科拔尖人才为带头人,组建学术团队,提高团队的创新和攻坚能力。进一步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建立、完善国内外访问学者制度,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
(二)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从有利于学生成才出发,深入开展本科、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启动名课程、名教材建设工程,打造精品课程,形成系列精品教材、特色教材。积极推行双语教学,增大选修课比例,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
2.完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深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广泛推行学生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不断完善与之配套的实验条件建设。建造好、管理好新的教学实习船,充分发挥其作为航海院校最重要的教学、科研和实习基地的作用。继续加大力度建设教学实习基地以及大学生创新基地。大力开展和扶持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活动。
3.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
进一步完善基于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实行定期评估制度。
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完善培养质量保障机制。贯彻“以导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为主导”的管理理念,完善研究生管理体制。突出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打破导师资格终身制,把研究生导师身份管理逐步调整为岗位管理。建立导师岗位培训制度,完善业绩考核体系。
继续办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船员培训质量。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动队伍建设
1.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重点引进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从国内外着名高校和研究单位聘请知名学者来校短期从事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等实质性工作。认真做好引进人才的服务管理工作,切实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
2.实施青年教师在职培养计划
重点资助一批青年教师和科研骨干到重点院校重点学科攻读博士学位,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与学缘结构。每年资助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学习。完善航海类专业教师的培养体系,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选派航海类专业教师骨干到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新型船舶上任职。选派航运等管理类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着名港航企业进行业务进修,取得实践经验。为新上岗的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3.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更新和拓展教师知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师资培训体系,建立教师、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业务工作水平和综合发展能力。
(四)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育保障能力和办学效益
1.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运行机制
继续推进校院二级办学实体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不同系列、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学院的办学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校内分配办法,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由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2.积极拓展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办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等,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在合作过程中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并积极转化为生产力。
积极推进与地方政府和航运企事业单位合作。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加强航运、金融、法律等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培训。
3.加强内部管理,继续提高教育保障能力
进一步理顺财务管理体制,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年度财务预算。加大统筹力度,调整拨款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校内经济责任制,推进办学成本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财务规章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校内监察和审计工作。加强对财务、基建、招生、采购等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监督,认真开展预算执行和决算、专项资金、投资项目、经济责任等审计。
办好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继续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更好地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服务。
推进校办企业改制,规范企业管理,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理顺学校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确保国有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
以“服务育人”为宗旨,完善后勤保障服务条件,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以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为抓手,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1.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教授专家为主角,以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教师培养、合作办学为重点,以项目为基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体系。推进学校与境外姐妹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多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加大长、短期外籍教师聘请力度。积极发展中外合作专业、中外学生交换项目。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课程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赴海外游学、实习。到2015年,争取有游学经历的学生比例达到20%。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办好海外办学项目。
2.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充分利用上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到2015年,争取在校生中留学生比例达到5%。优化留学生的层次结构,扩大学历教育留学生的规模与比例。根据外国留学生特点,建立有别于中国学生的外国留学生生活管理体制和留学生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改善后勤保障条件,为海外学生来校学习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围绕学校特色,建设一批适合外国留学生学习的用外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和1-2个品牌专业。建设境外教师培训基地,加大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境培训的力度,建设适应教育国际化要求的教师队伍。
3.进一步拓展与国际航运界的关系,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
积极开展国际海事条约、国际航运法规和政策的研究,为我国在国际组织中参与重大事项提供决策支持。充分发挥学校在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IMLA)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扩大学校在国际海事组织(IMO)中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与国际着名航运组织、境外航运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4.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学校国际交流工作的体制机制
提高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设立国际交流专项基金,建立切实可行、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调动各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国际交流学院的作用。
(六)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发展环境
1.努力创建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
培育、凝练大学文化,用共同的愿景凝聚人心,形成有海事特色的大学文化精神和海洋文化竞争力。健全和完善大学文化建设机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文化活动,形成若干品牌性的相对稳定的文化活动形式。营造热爱海洋、追求真理、潜心研究、学术自由的氛围。构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拓进取、创新求实的文明校园。积极建设校史馆,凝聚校友力量,使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终身成长密切结合。努力建设一个让师生从心底怀念并对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校园环境。
2.建立与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行政、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高校治理结构,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认真推行校务公开,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不断完善教代会制度,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在依法办学、民主办学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各类办学行为,提高依法治校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坚持以人为本,把关心人、尊重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不懈地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努力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大力开展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重点的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活动,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奋工作,建功立业。创造条件,稳步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水平,不断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一步做好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
(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治校理教能力
1.加强党对学校工作领导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确把握办学方向,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增强领导班子的活力与合力。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领导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水平。全面落实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搞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团结务实、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干部队伍。
2.重视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重视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同志提拔到各级管理岗位上来。完善新任处级干部岗前培训制度,坚持副处级以上干部参加党校学习制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干部管理工作,实行干部任期目标管理。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学校教学、科研等办学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搭建基层党建平台,使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党员奉献意识。推进党内基层民主,逐步实行基层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按时做好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两个务必”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加强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党纪国法教育,严肃党纪政纪,增强干部廉洁自律和艰苦奋斗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