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2012年行政工作要点
上海海事大学2012年行政工作要点
2012年是学校承前启后、创新发展的一年,学校行政要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聚焦内涵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落实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充分依托“085工程”项目建设平台,针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策划、合理设计各层次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创新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2.继续实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程”。继续加强各级各类课程建设,组织好国家级精品课程、市精品课程、市教委重点课程、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推荐工作,培育一批符合上海市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精品课程或示范课程。建设15门全程视频课程,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课程中心的作用,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最优化。改革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2012级学生开始实施英语分级教学。做好校三年规划教材建设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申报工作,争取获得“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15部;配合全英语教学专业建设,从国外引进一批原版教材,同时鼓励教师编写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完成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中期考核和验收工作,认真总结建设经验。开展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工作,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的突破。
3.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强化大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加大对校级项目和各类学生竞赛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各类大赛指导团队,探索建立校级或院级创新基地。
4.在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5个专业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相关试点工科专业进行调整与改造,从政策支持、管理模式、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师资建设、教学模式、学生选拔、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探索创建与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相适应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进一步创新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大行业、企业参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和力度,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制定全英语教学实施办法,支持在有条件的专业中开展全英语教学试点班工作。以全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为突破口,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的改革。
5.不断完善激励竞争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评选上海市教学名师、学校教学名师、学生科创优秀指导教师、教学优秀奖,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上向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倾斜等,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本科教学第一线。组织开展两年一度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通过教学竞赛、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等方式,促使有潜力的教学能手脱颖而出,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6.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条例,规范教学质量标准,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和实行校院两级督导制度、评教制度、听课制度、座谈会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完成新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和开发,改进教学辅助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围绕学校发展的重点难点,开展高等教育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争取市级教学成果奖总数超过上一届。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争取顺利通过上海市普通高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
7.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严把初试、复试关,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研究启动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等内容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适时成立专业学位办公室,为申报增设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打好基础。着力培育优秀学位论文,争取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1-2项。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自评估工作。
8.成立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创新运作模式和机制,在高端人才的长、短期培训、培养方面寻求项目突破。
9.以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促进课堂教学与岗位操作训练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学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积极组织参加各类职业技能比赛,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10.进一步提高船员培训质量。努力稳定继续教育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
二、强化特色与优势,着力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
11.认真总结近五年学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及研究基地建设经验,以“085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科学梳理学科群建设中主干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充分考虑学科群发展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以项目为载体,力争实现大合作、快发展。根据不同需求,创新资源配置和考核机制,确保以“085工程”为载体的学科建设上台阶,提高学校整体发展、优化发展、全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2.加强学科发展的分类指导、分层次建设。按照“抓特色、入主流、上水平”的原则,认真梳理各学科,尤其是五大学科群的发展水平和状况,采取有力举措,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之间的关系。加大对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投入。认真分析学科群建设与本科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促使学科与专业之间互相渗透、互为支撑。
13.制定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管理与考核新办法,以优秀学术带头人组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为核心,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重点学科质量型指标、标志性成果的产出。重点做好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相关工作。做好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验收评估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五期)、校级重点学科(第二期)的建设工作。
14.组织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博士点(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参加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对照本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在校内全面开展学位点学科评估,找出差距和不足。
15.围绕“085工程”建设目标和5大学科群建设要求,制定学校重点研究基地提升工程的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通过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以及重点研究基地研发方向与领域的重新选择,机制体制创新,培育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16.启动科研质量指标“倍增计划”。以2011年的科研指标为基础,争取用2-3年的时间实现国家级项目经费、SCI期刊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科研质量指标翻一番,实现人文社科A、B类论文的新突破。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调动教师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争取2012年申报量达到260项;提高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申报成功率,争取立项突破35项。积极支持发表高水平论文和申请各类专利,争取SCI论文突破60篇、发明专利申请突破100项。落实《上海海事大学科技奖项培育资助管理办法》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及以上奖项的培育力度。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打造崇尚科学的学术氛围和严谨、务实、创新、协作的学术环境。
17.坚持卓越服务,增强图书情报工作对学校科技创新与教学育人的支持能力。确保新老两馆协调运营、通借通还,接待馆舍读者170万人次,出借印本书28万册。确保数字图书馆高效运行,不断完善各项功能,读者达到110万人次,文献下载360万篇次。做好临港三校馆际互借工作,积极探索图书馆在临港产业区的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研究图书馆暨国际航运图书馆、珍品书阅览室的功能建设和阅览条件。拓展上海国际海事信息与文献网(SIMIC)的品牌建设与营销,网站访问量达到1,800万人次。积极开展站际业务交流与合作,提高科技查新业务水平,完成校内外科技查新项目500件。继续支持上海行业情报服务网工作,着力培育专利与海工情报能力。
18.继续调入和招聘人员,充实浦江教育出版社队伍,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出版新书30种以上,其中教材和专着达到60%。继续积极组织高层次作者的高质量论文、基金论文,逐步提高学术期刊各项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等)和在同类期刊中的排名。持之以恒地参加“期刊编校无差错承诺”活动,确保2种以上期刊编校质量达到优良水平。《计算机辅助工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19.扎实推进“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高级战略研究中心”建设,创新和完善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的运作机制,实施国际化战略和特色品牌战略,吸引高水平人才,聚焦研究和咨询工作,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政府决策支撑能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智库。
三、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0.创造条件,进一步增加用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坚持人才强校、引进与培养并重,推动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落实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针对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采取超常规举措,着力实施“1215”师资队伍建设工程(2012年确定的“十二五”时期15个建设项目),使学校成为航运领域高水平人才向往和集聚的“金色港湾”。
21.大力招揽高水平专任教师。建设按学科分类的紧缺人才资源信息库,编制紧缺人才引进手册,拓展引进、招聘渠道。完善学院人才工作考核办法,注重发挥学院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中的基础和主体作用。2012年引进教师100名,其中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名、符合上海“千人计划”要求的高层次人才1名,争取专任教师总数超过10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50%。
22.加强在职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利用航运界和社会资源,形成以学校自主培养为重点的多模式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开发机制,培养一大批教学名师。为新上岗的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支持青年教师到重点院校重点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加大资助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的力度,加强管理,选派航海类专业教师骨干到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新型船舶上任职,选派航运等管理类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着名港航企业进行业务进修,力争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复合型并能用英语开课的教师。建立高层次人才跟踪培养机制,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人才支持计划,配置适合其发挥才能的必要条件,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重视实验室专业人员的培养。
23.进一步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和聘任制度改革,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结合我校学科专业特点,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和聘任办法,改进教师考核与晋升机制。在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学院开展教师“非升即转”和“末尾降格”改革实验。推进教授上讲台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四、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4.坚持以理想成才教育为主线、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基层班团组织建设为重点、以道德规范建设为基础、以实施素质教育(拓展)计划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5.积极适应互联网等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在一、二年级开展“易班”(E-Class)建设试点工作,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坚持典礼育人功能,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优秀学生颁奖典礼等,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依托东方讲坛、博雅讲堂、航海日文化论坛、教书育人讲坛、校友论坛、校长论坛等,开拓教育领域,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教育。
26.科学合理地编制招生计划,争取调整招生批次,完善招生网站建设,加强与优质生源中学共建,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27.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网络,推进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继续开拓就业市场,探索在新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岗位建功立业,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争取2012年毕业生签约率达到75%。拓展暑期实习基地至200家,每年提供实习岗位500个。
28.进一步完善《上海海事大学学风建设方案》,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加强正面引导。制定《上海海事大学学风建设表彰办法》,对在学风建设月中组织优秀、成效显着的学院,表现优秀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学业跟踪机制”和“学业预警机制”,对学分欠缺较多、学习成绩差等可能影响顺利毕业的学生提出预警。修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完善个体激励机制。
29.继续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和跟踪预警机制。推进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建设文明、勤学、优美、和谐的学生社区。加强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反映渠道通畅,帮助及时有效”的困难学生帮扶机制。
30.根据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有关过程管理的要求,梳理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加强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管理,提高学工系统工作效率。鼓励新任专职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选拔部分优秀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逐步扩大兼职辅导员队伍规模。采取“专、转、提、派”措施,广开“优出”渠道,做好辅导员队伍分流发展工作,增强辅导员岗位吸引力。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3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智力。继续保持并加强与现有50多所境外友好院校的交流关系,深化合作,争取新增3-5所友好院校。主动邀请有关国际性组织、境外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知名人士来校进行友好访问、参加会议、为教师和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等。利用学校新任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执委会委员、金永兴副校长任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IMLA)主席等有利条件,促进学校国际交往的规模扩大、层次提升。聘请10名以上海外专家来校开设10-15门次专业课,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课程资源。
32.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全力以赴办好我校首个境外办学项目—加纳中西非地区海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班,完善项目管理,争取使之成为我国境外办学项目示范品牌。做好现有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14个海外学习项目;扩大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3+1项目合作领域,增至4个专业。启动挪威管理学院访问生项目、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访问生项目、日本东京海洋大学双硕士项目、爱因斯特海外实习项目。利用境外友好学校、境外航运企业等渠道,拓展更多的海外学习、实习项目;制定有利于学生海外学习的配套政策,以奖助学金的方式鼓励、支持学生赴海外游学,争取2012年各类海外学习、实习学生达到300人。
33.进一步拓展与国际航运界的关系,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与挪威船级社、施耐德电气在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框架下开展项目合作;推动与英国海贸传媒集团(Seatrade Communications Ltd.)、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合作在我校成立“亚洲邮轮学院”;进一步发展、巩固与境外有关企业的合作关系。按照IMLA的相关决议,编辑、发布《IMLA Newsletter》,开发IMLA新版网页,加强与IMLA理事会成员的信息沟通。
34.切实发挥国际教育学院的作用,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创造条件,积极申报“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院校资格”。理顺学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学校留学生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在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层次、课程专业性及多样化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在对外汉语培训项目中开设汉语水平考试(HSK)专门强化班,新增1-2门双语授课的中国文化课程,开设1-2门双语授课的预科生公共课程。做好每年春季学期的“航海技术”、“航运管理”、“海洋环境工程”等3个国际班,以及丹麦“轮机值班与基本安全”培训班、英国Plymouth大学summer school、蒙古国“物流管理与货运代理业务”培训班等留学生短期培训项目工作。迎接加纳项目第一期40多名学生来沪学习。改善后勤保障条件,为海外学生来校学习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六、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优,继续提高教育保障能力
35.全面分析学校内涵建设现状和趋势,正确定位各学院、学科、专业特色发展需求,认真总结五年来实体化改革的经验和不足,充分尊重教学科研规律,针对新要求、新发展,合理调整管理改革方案相关资源配置条件、配置方式,调整考核内容和考核频度,调动教学、科研、管理三支队伍的积极性,发挥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的过程管理和统筹协调作用,保障“085工程”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重点工程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能力。
36.根据“上海地方本科高校‘十二五’内涵建设”相关管理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并实施学校“十二五”内涵建设管理办法、项目申报及遴选办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办学国际化的体制机制,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团队考核激励机制。
37.加强建设高水平海事大学的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坚持依法治校,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各项决策机制,细化管理和服务工作规程,进一步精简、规范会议和文件,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
38.统筹协调,做好基础建设项目的储备、申报和实施。有序推进港湾学校校舍安全工程。按期完成云台校区改建、高恒大厦裙楼装修、桥吊配套基础设施安装等基建项目。确保教职工集体宿舍项目在2012年8月交付使用。抓紧校园建设规划调整的报审,争取集装箱供应链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实验楼和国际教育学院楼立项。抓紧完成新校建设已竣工工程的结算、归档、备案等收尾工作。
39.按时间节点推进教学实习船建设,确保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建成交付使用。继续加强包括特种(液货)船模拟教学平台在内的各类实验室建设,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加大开放力度,加强安全管理,发挥好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40.完成“085工程”项目中“新一代网络信息支撑平台”一期建设任务,稳步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境。做好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保障校园网络、数字校园平台、一卡通系统稳定运行。理顺共享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关系,加强对数据交换平台的监控与管理。完善弱电系统运维操作规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制度建设,确保信息安全。
41.修改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全面履行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我国相关履约配套法规。加强宣贯和质量文化建设,做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海事局《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证书》中间审核,挪威船级社(DNV)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证书换证审核和有关规则证书的年度审核。
42.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开源节流,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争取职工收入逐年有提高。制定符合学校建设发展需要和实际的预算分配制度、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调整预算分配模式和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与预算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力争财政拨款额度的使用率达到100%,以往年度的专款使用率达到90%,本科生学费收缴率超过98%。继续加强校内监察审计工作,加强对财务、基建、招生、采购等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监督,认真开展预算执行和决算、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及经济责任等审计。
43.完善后勤保障服务条件,强化服务意识,认真执行新版后勤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后勤服务标准,推广“6T”现场管理法,研究和深化精细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确保后勤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师生满意率达到84%。
44.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以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为抓手,继续推进校园节能减排工作,2012年能源支出同比下降2%。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根据学校搬迁计划及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做好民生路校区的资产清理和处置等撤离和收尾工作。做好学校产权登记证、法人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件的更新申报及办理工作。继续推行学校公有房定额使用管理办法。规范教师公寓的正常周转,对教师公寓进行分批装修、配置,改善教师公寓条件。
45.推进校办企业改制,规范企业管理,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理顺学校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确保国有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
七、努力培育大学文化,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46.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努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促进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系统的互动互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7.根据学校事业发展新目标、学科专业新规划、培养人才新环境、管理机制新变化的要求,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调整完善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内容、标准、权重设置,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要求,强化爱岗敬业、爱校荣校先进事迹在文明创建指标设定与考核上的权重。
48.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加强新闻宣传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协调配置,加强学校主页和英文版及各部门网页建设,全面展示学校的良好风貌。开拓全员参与、校友关心、社会支持的史料征集渠道,加强对校史资料的征集、挖掘、抢救和整理,扎实推进校史馆建设。加强对各类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的管理,进一步活跃和繁荣校园学术文化。创造更加优美的校园环境,开展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成若干相对稳定的品牌文化活动形式,不断增强全校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
49.紧密联系社会各界校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筹备成立上海海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50.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治理与建设并举,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升级改造校园技防设施,创新安全和法制教育的形式,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范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确保“一个减少、六个不发生”。
51.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健全信访工作制度,及时化解矛盾,切实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有序开展,继续努力改善教职员工工作与生活条件,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创造“风正气和、积极向上、相互尊重,对工作认真、对事业负责、对学生关爱”的发展氛围,努力建设让师生从心底热爱并对人的终身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