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2011年行政工作要点

索取号: 
G010-0105001-2011-0569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学校行政工作要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接国家航运事业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新需求,全面启动实施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遵循“坚持育人为本,强化内涵发展,突出航运特色,努力提高水平”的基本原则,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办学保障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推动各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根据国家“调结构,促转型”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系统调研分析学校现有的专业结构、培养目标与发展趋势。根据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为根本任务,制定好学校“十二五”专业发展规划。

  2.继续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总结、推广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经验,适时启动校级特色专业建设。完成前三期(10个)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的验收,按计划做好第四期(7个)本科教育高地的建设工作。立项建设22门校级重点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双语示范课程。积极创造条件,启动航运管理专业、国际会计专业、航海技术专业,及机械电子工程和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两个中荷合作本科专业主要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中心作用,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最优化。改革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推进28本校三年(2010-2012)规划教材建设,做好“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立项准备。认真总结前期教学团队建设经验,再建设8~10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开展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工作,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的突破。

  3.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创新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积极研究并适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调整优化2011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管理,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大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加大对校级项目和各类学生竞赛的支持力度,建立比较稳定的各类大赛指导团队。

  4.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通过评选上海市教学名师、学校教学名师、学生科创优秀指导教师、教学优秀奖等方式,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本科教学第一线,促使有潜力的教学能手脱颖而出。加强教学检查,完善校院二级督导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推进教务信息化建设,改进教学辅助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围绕学校发展的重点难点,开展高等教育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5.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改进校院二级研究生管理体制。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推进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规范课堂教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完善不同类别、不同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推动与各类别专业学位相对应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各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标准及范文库。着力培育优秀学位论文,积极争取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

  6.以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促进课堂教学与岗位操作训练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学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积极组织参加各类职业技能比赛,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7.进一步提高船员培训质量。努力稳定继续教育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

  二、强化特色与优势,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和科研水平

  8.根据上海市教委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扶特、扶需、扶强”的要求,以提升学科层次、提高学术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制定好学校“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

  9.召开学校学科与学位点建设工作会议。加强过程管理,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工作。

  10.加强学科发展的分类指导、分层次建设。按照“入主流、上水平、创特色”的原则,认真梳理各学科,尤其是五大学科群的发展水平和状况,采取有力举措,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之间的关系。加大对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投入。认真分析学科群建设与本科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促使学科与专业之间互相渗透、互为支撑。

  11.加强省(部)级研究基地等科技资源平台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培育国家级研究基地。瞄准航运领域前沿问题和重大社会需求,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高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家航运事业发展的能力。

  12.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调动教师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提高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申报成功率,争取立项突破20项。积极支持发表高水平论文和申请各类专利,争取SCI论文突破50篇、发明专利申请突破90项。加强成果鉴定和奖励申报工作。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打造崇尚科学的学术氛围和严谨、务实、创新、协作的学术环境。

  13.坚持卓越服务,增强图书情报工作对学校科技创新与教学育人的支持能力,为国际化办学构建英版图书文献的采编、阅览、出借体系和全球访问网络。抓紧研究图书馆暨国际航运图书馆、珍品书阅览室的功能建设;科技查新的总量、校外比例赶超教育部平均水平,继续支持上海行业情报服务网工作,着力培育专利与海工情报能力;提升新版上海国际海事信息与文献网(SIMIC)服务水平,年访问量1200万人次,尽快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文献信息知识服务中心。确保新老图书馆协调运营和通借通还,接待馆舍读者170万人次,出借各类图书50万册,馆主页访问115万人次。

  14.稳步推进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主办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工作,制定出版社“十二五”发展规划。树立精品意识,突出办刊特色,继续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及其服务学校发展的能力。

  15.以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智库为目标,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的运作机制,实施国际化战略和特色品牌战略,聚焦研究和咨询工作,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政府决策支撑能力。

  三、优化结构,完善机制,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6.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尤其是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发展的新需求,科学设计、合理配置师资,以适应学校内涵发展需要。系统分析学校师资现状,根据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制定好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7.坚持人才强校、引进与培养并重,推动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组织制定学院和基于二级学科的人才工作规划。完善学院人才工作考核办法,注重发挥学院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中的基础和主体作用。

  18.加强人才引进的必要性、可持续发展性和投入产出等前期分析,结合重点学科和新专业建设需求,完善人才引进的相关机制和制度,继续加大学科带头人等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2011年引进教师100名,其中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名、符合上海“千人计划”要求的高层次人才1名,争取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000人左右,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43%。

  19.加强在职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为新上岗的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支持青年教师到重点院校重点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加大资助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的力度,加强管理,选派航海类专业教师骨干到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新型船舶上任职,选派航运等管理类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着名港航企业进行业务进修,力争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复合型并能用英语开课的教师。建立高层次人才跟踪培养机制,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人才支持计划,配置适合其发挥才能的必要条件,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重视实验室专业人员的培养。

  20.结合我校学科专业特点,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和聘任办法,改进教师考核与晋升机制,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根据上海市教委有关要求,完成全校事业编制人员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加强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和管理。

  21.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更新和拓展教师知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师资培训体系,建立教师、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业务工作水平和综合发展能力。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努力形成良好学风

  22.坚持以理想成才教育为主线、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基层班团组织建设为重点、以道德规范建设为基础、以实施素质教育(拓展)计划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借鉴“易班”(E-Class)模式,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依托东方讲坛、博雅讲堂、航海日文化论坛、教书育人讲坛、校友论坛、校长论坛等,开拓教育领域,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教育。

  24.科学合理地编制招生计划,争取调整招生批次,完善招生网站建设,加强与优质生源中学共建,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25.继续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网络,推进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继续开拓就业市场,探索在新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岗位建功立业,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6.开展学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正面引导,建立学生学习预警机制,加强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计算机二级通过率、公务员和研究生考取率,降低考试违纪率和降退率,深化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树立、宣传先进典型,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27.继续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和跟踪预警机制。推进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建设文明、勤学、优美、和谐的学生社区。加强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反映渠道通畅,帮助及时有效”的困难学生帮扶机制。

  28.落实《上海海事大学关于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沪海大委字[2010]84号)及相关工作制度,加强辅导员的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充分利用我校作为上海市辅导员培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加强辅导员专业技能培训,继续推进辅导员职业化进程。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29.召开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会议。提高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学校国际交流工作的体制机制。设立国际交流专项基金,建立切实可行、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调动各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国际交流学院的作用。

  30.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继续保持并加强与现有几十所境外友好院校的交流关系,深化合作,争取新增2-3所友好院校。继续加强专业类长、短期高水平外籍教师招聘力度,增加海外专业人才来校讲学和开设非语言类专业课的数量。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做好现有7个中外合作项目2011年的招生工作;启动西澳大学、韩国仁荷大学暑期游学项目以及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英语专业3+1项目;在中新挪政府合作备忘录框架下,推动我校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项目;利用境外友好学校等渠道,拓展更多的海外游学项目;以奖助学金的方式鼓励、支持学生赴海外游学,争取2011年各类海外游学学生达到200人。确保我校首个境外办学项目—加纳中西非地区性海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班于2011年3月顺利开班,完善项目管理,做好教师派出授课工作。

  31.进一步拓展与国际航运界的关系,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承办“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亚洲航运研修班(BIMCO Asia Shipping School)”;推动与挪威船级社在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框架下开展项目合作;推动为加纳中西非地区性海事大学研发轮机模拟器项目;进一步发展与境外有关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32.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后勤保障条件,为海外学生来校学习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确保第二期“航海技术”、“航运管理”2个国际班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完成丹麦哥本哈根轮机工程学院进修班的各项教学工作。

  六、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优,继续提高教育保障能力

  33.认真总结近几年管理改革方案运行的情况,针对新需求、新发展,合理调整编制配置、工作量计算、权重分配及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频度,进一步发挥教学、科研、管理等三支队伍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促进发展。

  34.加强建设高水平海事大学的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坚持依法治校,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各项决策机制,细化管理和服务工作规程,进一步精简、规范会议和文件,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

  35.做好基础建设储备、申报和实施工作。完成3万平方米学生公寓的建设任务,确保2011年8月竣工并交付使用。

  36.抢抓时机,统筹协调,有序完成港湾学校校舍安全工程。推进桥吊配套基础设施安装、徐悲鸿艺术学院实验室改建、第二期地面防滑改造、云台中学改建等基建项目。

  37.按时间节点推进新建教学实习船项目。继续加强各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发挥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38.努力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境。做好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保障校园网络、数字校园平台、一卡通系统稳定运行。建设好实验室业务管理系统、教务信息系统。理顺共享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关系,加强对数据交换平台的监控与管理。完善弱电运维操作规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制度建设,确保信息安全。

  39.修改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加强宣贯,做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DNV年度审核工作。

  40.实施稳健的财务政策。统筹现有财力和资源。制定符合学校建设发展需要和实际的预算分配制度、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调整预算分配模式和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校内经济责任制,规范财务制度和资金使用行为,提高预算控制和执行水平。继续加强校内监察审计工作,加强对财务、基建、招生、采购等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监督,认真开展预算执行和决算、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及经济责任等审计。

  41.完成后勤服务中心回归学校管理后的内部结构和管理机制调整。规范后勤服务标准,推广“6T”现场管理法,确保后勤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师生满意率保持在80%以上。

  42.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以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为抓手,大力推进校园节能减排工作,2011年总能耗下降2%、总能源费用下降5%,创建上海市“节水型校区”。启动实施公有房定额使用管理办法。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在民生路等校区为毕业班学生提供基本的住宿与学习条件,为2011届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43.推进校办企业改制,规范企业管理,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理顺学校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确保国有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

  七、大力培育大学文化,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44.根据学校事业发展新目标、学科专业新规划、培养人才新环境、管理机制新变化的要求,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调整完善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内容、标准、权重设置,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要求,强化爱岗敬业、爱校荣校先进事迹在文明创建指标设定与考核上的权重。

  45.实施“大学形象设计与塑造”工程,培育广大师生认同的、具有海事特色的大学文化,为学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加强新闻宣传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协调配置,加强学校主页和英文版及各部门网页建设,全面展示学校的良好风貌。推进校史馆建设。

  46.建立校园文化活动激励机制,开展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格调和品位,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各类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的管理,进一步活跃和繁荣校园学术文化。

  47.紧密联系社会各界校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48.加强综合治理,建设平安校园。全面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针对新校规模大、相当部分设施还处于磨合期,老校相关教学、办公、生活设施严重老化的特点,认真排查和整改薄弱环节,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安全和法制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完善校园安全防控和应急管理体系,确保“一个减少、六个不发生”。

  49.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健全信访工作制度,及时化解矛盾,切实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有序开展,继续尽力改善教职员工工作与生活条件,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竞争向上、包容宽松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内和外顺、诚信友爱、稳定有序、协调发展的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