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ater 今天 阴
8℃/ 13℃
当前位置:首页>后勤概况>后勤沿革

后勤沿革

【后勤沿革概述】

1、社会化改革前期(1999年12月前):管理名称为总务处,学校对后勤实行经费包干管理,后勤按小机关多实体运行。

2、社会化改革推进(1999年12月-2016年3月):管理名称为后勤服务中心,学校对后勤实行契约管理,后勤按企业化运作。期间2002年6月后勤服务中心并入上海高校后勤发展中心管理,2011年1月起,后勤服务中心回归学校管理,

3、社会化改革深入(2016年3月起):学校撤销后勤服务中心,成立后勤中心。

【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回顾】

(一)社会化改革前期(1999年12月前)管理机构:总务处

1963年9月,上海海运学院设立总务处,负责总务后勤的行政管理工作,下设行政管理科、设备物资部、膳食科、实习工厂、卫生科和托儿所。1967年“文革”中,总务后勤机构为院革委会后勤组,下设行政组、财务组、基建组、膳食组和保健组。

1978年“文革”结束后,海院恢复行政机构处室的建制,总务后勤行政机构设立院务处。下设总务科、财务科、卫生科、膳食科和汽车队。

1988年11月撤销院务处,成立后勤办公室,下设饮食服务部、生活服务部、综合服务部、建筑和设备服务部。

1989年8月撤销后勤办公室,设立总务处。下属机构主要有处办公室、总务科、校产科、膳食科、修建科、卫生科、动力科和汽车队、幼儿园托儿所。

1992年起总务后勤体制改革,走社会化道路,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确立“一体二制”模式,至1995年,总务处下属科室设有:总务科、校产科、卫生科、修建科、膳食科、动力能源科;服务部门为汽车队、幼儿园、招待所。总务处职能:负责全院后勤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负责全院后勤设施、生活的保障,做好交通、幼托、保健医疗等服务工作。

(二)社会化改革推进(1999年12月-2016年11月)管理机构:后勤服务中心

1999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的四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统一要求,上海各高校以“并入、托管、联办”等多种形式进入上海市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上海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上海海事大学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1999年11月23日成立后勤改革领导小组;1999年12月14日成立后勤管理委员会,制定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撤销上海海运学院总务处建制,成立后勤服务中心和后勤管理委员会,分别行使服务和管理职能,实行甲乙方管理模式。

2000年1月5日,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学校后勤管理委员会(甲方)与新组建的后勤服务中心(乙方)签订了《上海海运学院后勤保障服务项目》协议书。 后勤服务中心按照企业化运作模式,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全体职工和管理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竞争上岗。

2000年2月中心下属机构名称变更为:原上海海运学院总务处财务室变更为上海海运学院后勤服务中心财务部;原上海海运学院膳食科变更为上海海运学院后勤服务中心饮食服务部;原上海海运学院行政科变更为上海海运学院后勤服务中心生活服务部;原上海海运学院修建科变更为上海海运学院后勤服务中心修缮服务部;原上海海运学院保卫处校卫队变更为上海海运学院后勤服务中心保安部;原上海海运学院汽车队变更为上海海运学院后勤服务中心汽车队。

后勤服务中心对饮食服务部、海云宾馆、汽车队、汽车修理厂、修缮服务部经营部门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对中心办公室、幼儿园、保安部、通讯服务部、财务部、生活服务部、校医院作为非经营部门实行服务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

2000年7月23日,学校与上海市东方医院正式签约,校医院自2000年9月1日起正式成建制并入上海市东方医院管理,改名为东方医院海运学院门诊部,成为东方医院的附属部门。

2002年学校、后勤服务中心、校医院签订《上海海运学院校医院委托后勤服务中心代管协议书》,校医院由后勤服务中心委托代管。

2002年6月18日,学校与上海高校后勤发展中心签订协议,正式将学校后勤服务中心并入上海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使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市场。

2002年8月14-21日召开了后勤服务中心第一届职代会第一次会议,28名职代表分三组审议了《后勤服务中心社会化改革回顾和今后三年规划》、《后勤服务中心企务公开》、《后勤服务中心所属企业劳动人事管理规定》等文件,开启了后勤职工民主管理新历程。

2007年6月起,后勤服务中心在临港新城新校区新设部门包括饮食服务部、物业管理部、校园管理部、接待服务部、门诊部、财务部、新校后勤服务中心办公室、能源管理办公室(资产处与后勤服务中心联合新设,相关工作职能归并校园管理部)。过渡期后勤服务为新老校服务机构并存。2008年7月起车队行政管理归并接待服务部。

2008年4月23日,学校与高校后勤发展中心签订新的协议,将原后勤服务中心整体并入发展中心关系转变为委托管理关系,形成了以学校管理为主,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为辅的格局。财务管理逐步回归学校。

2008年12月,后勤服务中心对新老校区下属部门(含企业)重新设置并调整规划职能,部门包括:中心综合办公室、中心财务部、能源与安全监督办公室、饮食服务部、接待服务部、学生公寓服务部、校园服务部;经营管理的四家企业包括:上海海云宾馆、上海联勤工贸实业公司、上海海运学院修建装潢公司、上海家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运行管理。

2011年1月,后勤服务中心回归学校管理,作为学校的二级部门,按照ISO质量管理要求,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包括学生食堂的餐饮服务、学生公寓物业管理、校园绿化养护、水电供应保障服务、学校会场、大礼堂馆和学校招待所日常服务、教学和办公楼宇物业管理等。

2011年11月8日,后勤服务中心制定《上海海事大学后勤服务中心所属企业岗位设置实施细则》,完成内部结构和管理机制调整。建立了以企业平台签约的人事管理方式,初步形成了依托公司承接学校后勤服务项目的架构;完成了联勤工贸实业公司和海昕装潢公司的转制工作。后勤服务中心总人员1180名,其中事业人员78名、企业合同制人员104名、劳务派遣工1002名。机构设置有中心综合办公室、财务部、能源与安全办公室、饮食服务部、接待服务部、校园服务部、学生公寓服务部、车队等8个部门和联勤工贸实业公司、家佳物业公司、海云宾馆、修建装潢公司4家企业 。

2011年8月12日,我校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授予“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称号。

根据学校后勤服务协议,民生路校区后勤服务合同于2013年1月到期,后勤服务中心根据需求逐步撤离食堂、浴室 、电话总机、物业及绿化养护服务,直至校区正式关闭。

2013年1月起,上海生乐物业公司通过政府集中采购中标,承接临港校区教学和办公楼宇物业服务。

(三)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入(2016年3月起)

2016年3月21日,学校成立后勤中心,撤销后勤服务中心。资产管理处原后勤管理职责划转至后勤中心,原上海海云宾馆、上海家佳物业有限公司、上海海昕装潢工程有限公司和上海联勤工贸实业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划转至上海海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后勤中心下设部门:后勤中心办公室、计划财务办公室、餐饮管理办公室、能源管理办公室、维修管理办公室、物业管理办公室和公车管理办公室。

【后勤历任党政负责人】

(一) 总务处

处长:

祝立钟(1992年6 月-1996年6月13日)

祝炳发(1996年6月13日-1999年12月)

副处长:

张志军(1993年1月-1995年11月)

陆锋(1993年12月-1996年3月)

汪建平(1995年12月1日—1999年8月17日)

李金欣(1995年12月1日—1999年8月17日)

冯晨曦(1999年8月17日-1999年12月)

党总支书记:

龚激(1995-1998年11月17日)

李可夫(1998年11月17日-1999年12月21日)

党总支副书记:

陆锋(1995-1996年3月)

李可夫(1998年5月-1998年11月)

(二) 后勤服务中心

总经理:

李可夫(1999年12月21日-2002年10月28日)

冯晨曦(2002年10月28日-2013年6月22日)

郝夕文(2013年6月23日—2016年5月23日)

副总经理:

冯晨曦(1999年12月21日-2002年10月28日)

周申波(2002年4月24日-2007年6月12日)

陆亚萍(2003年9月12日-2013年6月29日)

孙庆祥(2007年2月1日-2016年5月)

朱雄(2013年6月30日—2016年5月23日)

赵咨(2013年6月30日—2016年5月23日)

党总支书记:

李可夫(1999年12月21日-2000年2月29日;2003年10月28日—2005年5月13日)

毛珊君(2000年2月29日-2001年12月27日)

冯晨曦(2001年12月29日- 2002年10月29日)

周申波(2002年10月29日—2003年5月7日;2005年5月13日——2007年6月27日)

杨权斌 (2007年6月28日-2013年6月22日)

孙庆祥(2013年6月23日至2016年5月22日)

党总支副书记:

沈丽英(2001年12月27日- 2004年12月27日 )

周申波(2004年12月27日-2005年5月13日)

冯晨曦(2003年4月1日-2010年12月31日)

朱雄(2007年7月12日-2011年7月8日)

(三) 后勤中心

主任:

郝夕文(2016年5月23日— )

副主任:

朱雄(2016年5月23日— )

赵咨(2016年5月23日— )

党总支书记:

孙庆祥(2016年5月23日— )

【校医院】

校医院的前身为卫生科,在1959年上海海运学院建院时即设立,机构历经多次更名,一次搬迁。1995年更名为校医院,科室设置内科、外科、妇科、眼耳鼻喉科、口腔科,辅助科室有护理、化验、放射;医技人员有30-35名。

1998年,行政建制由科级提升为副处级。

1999~2001年,试行高校医疗保健社会化和校医院体制改革,学校将校医院全权委托给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医院管理,医疗机构属性不变,名称变更注册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医院海运门诊部”(简称海运门诊部,院内仍称校医院)。海运门诊部运行两年,出现诸多问题,于2001年脱离东方医院,回归学院管理。由资产处牵头,签订“上海海运学院校医院委托后勤服务中心代管协议书”,实行经费总额承包,自负盈亏模式运行,即校医院对内有偿服务全校师生,对外搞创收,以维持机构整体运行和职工福利。此协议两年一轮,共签订四轮,延续八年时间。期间(2003年),原上海港湾学校保健站归口海运门诊部管理,四年后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东校区)卫生所”。

2006年,校务会决定将浦东大道1550号民生校区“海运门诊部”恢复“上海海事大学校医院”名称。浦东新区卫生监督所,以“校医院”不规范命名为由,批复机构更名注册“上海海事大学门诊部”,校内还是以“校医院”作为行政管理机构,挂靠后勤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和业务运行与东校区保健站一起归口校医院管理。

2007年,学校部分搬迁至临港新城海港大道1550号,新生到来之前,校医院在临港校区增设“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卫生所”,2008年更名为临港校区“上海海事大学门诊部”。校医院在三个校区分别设置医疗机构,为三个校区的师生员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

2010年,海港大道1550号“门诊部”,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医院”,开通职工医保账户段、自负段、共付段三段医保结算服务。2012年,浦东大道1550号“门诊部”变更为“卫生所”,2013年,因学校整体搬迁完毕而关闭,并在浦东卫生监督所申请机构注销。港湾校区“东校区”卫生所因大专高职学生停止招生,于2013年缩小更名为“‘东校区’保健站”,保留至2015年以后。

2009年,校务会上把校医院初定位为学校教辅部门,独立开展各项业务,人员管理(包括员工工资收入)划入学校人事处统一管理,规范校医院的执业行为,要求“全心全意为校内师生服务”,不搞对外创收。试运行一年(2009年8月-2010年7月)期间,学校进行了专项调研。2011年,由主管副校长主持,资产处、人事处、后勤服务中心、校医院相关领导共同参与的“关于校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会议”,明确定位校医院为学校教辅部门,参照图书馆、实验室(实训中心)等其他教辅部门的管理模式,经费相对独立运行,人员经费由人事处定额拨发,此协议签订至2012年7月,校医院实际按上述模式平稳运行至2015年以后。

除医疗保健外,校医院负责或承担了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义务献血、红十字等相关工作职能。

校医院院长:

徐康(1995-2013年),

顾小弟(2013年--);

副院长:

冯晨曦(1995-1999年)

顾小弟(2000-2013年)

栾云(2015年--)。

【服务管理】

1992年起总务后勤体制改革,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确立“一体二制”模式,至1995年,总务处进一步调整行政科室和服务部门,实施分类管理。1999年底起在全国高校后勤改革精神引领下,全面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2007年3月12日,上海海事大学新校区管委会挂牌仪式在临港新校区举行,新校区管委会、资产处、后勤服务中心正式到新校区办公,后勤服务重心逐渐转移至临港新校区。

2007年9月新校区全面启用,后勤服务中心在临港新校区包括饮食服务、教学园区物业管理与服务、学生公寓物业管理与服务、通讯与邮寄服务、校园绿化养护与管理、能源控制与管理、校园管理与保洁服务、浴室管理与服务、交通运输服务、体育场馆物业管理与服务、礼堂会场管理与服务、招待所服务、校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13个服务项目。此外,后勤服务中心协助资产处完成水、电、气节能计划,对各类能源表具抄录、汇总能耗资料,管辖区域内的中央空调、VRV空调、电梯的维护保养、景观灯、喷水设施的管理维护、水泵房、变电所、开关站设备、各类消防设施的日常巡查维护,对能耗监管平台数据分析,做好水电能源保障和节能监管。

2007年,后勤从老校区搬迁香樟树、罗汉松、桂花树、缸栽植物及各类盆景,同时在新校区开始培育各种花卉,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创建为“上海市绿化合格单位”。至2014年12月止,学校绿地总面积75万平方米,绿地率达56%。

2009年11月4日起,临港新校区体育馆标准游泳池向师生员工及校外人士开放。

2013年1月上海生乐物业公司通过政府采购中标,承接临港校区教学和办公楼宇物业服务。

根据学校后勤服务协议,民生路老校区后勤服务合同2013年1月到期,后勤服务中心根据需求逐步撤离食堂、浴室 、电话总机、物业及绿化养护服务,直至校区正式关闭。

【饮食服务】

建院初至1999年12月,学校总务处设立膳食科,负责膳食管理工作, 1993年有学生食堂2个,教工食堂1个,日夜面食食堂1个,招待餐厅1个,回民餐厅1个,并设有糕团、西点、豆腐房及制面工场。1995年成立采购中心,实施集中采购,控制进价降低成本;为商船学院开设专用食堂。1995年底总务处成立新场副食品基地。食堂售饭系统实行了“金龙卡”微机管理。1999年将原招待食堂进行改造为学生新食堂,主要经营各类大众小吃和风味点心;新建高知餐厅,为教授们供应午餐。

1999年12月后勤社会化改革,原上海海运学院膳食科变更为上海海运学院后勤服务中心饮食服务部,承担校内各学生食堂和清真食堂的膳食保障工作。财务实行独立核算,自收自支,独立设置会计账册,开设银行存款基本账户,对各食堂实行分区管理模式,实行统一采购、统一核算办法、统一考核标准。贯彻“服务为本“的指导思想,合理调整餐饮结构,不断提高伙食质量,健全岗位责任制和三级安全网络、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确保安全生产。依托上海联勤工贸实业公司,拓展校外餐饮服务市场,承接中小学营养快餐、各类企业餐饮配送服务及食堂运营管理,供应峰值曾达1.2万份/日。

饮食服务部在民生路老校区设有海馨一楼、二楼、海联一楼、二楼、三楼、海琴楼、工会楼)和采购中心、零售商店、大炉间等11 个独立核算单位;2005年8月21日,饮食服务部锅炉房停止使用燃煤锅炉。

2007年6月13日临港校区海琴楼B3餐厅正式开始生产供应服务,9月起其他新建食堂陆续开放使用,至2009年9月3日海联楼一楼餐厅(C1)运行,新校三幢食堂楼全部启用,至2016年3月临港新校区内共有10个餐厅和1个中心西点房。分别在三幢食堂建筑楼宇中,总计建筑面积19630平米。

2007年7月新校区建成后,民生路老校区学生数量逐渐渐少,2007年12月26日,饮食服务部自海联三楼食堂起逐渐关停各食堂,至 2010年3月随着民生路老校区食堂卫生许可证有效期到期,饮食服务部启动了对民生路校区所有食堂卫生许可证的注销手续。

学校食堂主副食品采购以“上海高校后勤配货中心”为主渠道,以集约化采购降低学生食堂的直接成本。2013年4月12日,上海海事大学制定《上海海事大学学生食堂伙食价格平抑基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自3月1日起学校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设立我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平抑基金,以保障食堂伙食价格基本稳定。

2015年起,餐饮工作利用网络平台和微信微博新媒体与“海大食客”学生社团联手互动,成立“海食工作室,发表上海海事大学海联楼、海琴楼、海大饮食微信公众号,加强师生及职能部门沟通互动。

2010年12月起,上海市后勤协会在全市高等学校按年度开展创建上海高校“六T”实务现场管理达标食堂活动,后勤各食堂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开展六T知识培训,对餐厅基础设施、生产加工流程、食品卫生、规范操作按照六T要求规范管理,使食堂管理水平全面、整体提升,海琴楼第一餐厅于2011年3月首获“六T示范食堂”称号,至2015年所有下属食堂(餐厅)均已获达标称号。

2012年6月3日至6月9日,受美国麻省海事学院的邀请,后勤服务中心饮食服务部职工傅建华同志只身赴美参加了国际主厨厨艺比赛,获得创新优胜奖,促进了上海海事大学与世界其他国家高等航运院校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2013年5月30日至31日,中美韩航海院校饮食文化节在上海海事大学隆重举行,来自美国麻省海事学院、韩国木浦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7名大厨齐聚临港校区展示美食,开展各高等航运院校间文化交流。后勤服务中心饮食服务部配合推介中华饮食8大菜系、学校8大特色菜肴、各色精美点心及手工雕刻作品,5月30日海联楼二楼自选餐厅的自助晚宴上,150余名师生代表及来自德国、波兰、加纳、缅甸等国家的留学生们参加;5月31日自选餐厅的自选窗口展示出售各国美食,近600名师生品鲜,上海海事大学获本次活动最佳造型奖。

【校园绿化】

后勤承担校园内的绿化养护、草花培育、花卉布景、室内摆花、浇水养护、义务植树节、绿化工程建设等服务。在民生校区教学楼内布置 “名人名言录”,在教学楼前以海锚为重要标志的取名“求实”景点。1988年起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花园单位的称号。2001年学校首获“上海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2002年学校首获2001—2002年度“上海市绿化先进集体”荣誉。

临港校区现有绿地面积744685.90平方米,现有树木品种共计187种,花圃面积28400平米,薄膜大棚11个,共2732平米;连栋大棚1个,872平米;玻璃房636平米,南方植物养护区456平米,盆景园1093平米,有大量各式盆景和南方植物。

2010年6月18日临港校区紧扣“迎世博”主题并结合本校的航运特色,以参加本次世博会开幕式上的旗船的表演为背景进行了花卉布景,荣获上海高校“迎世博”首届校园景点评选大赛二等奖。

2014年10月28日,占地2.84万平方米的上海海事大学花圃举行揭牌开园仪式,正式开园。花圃经过规划设计,打造 “一地”“二池”“三园”“四区”等景点。

【交通服务】

1999年12月前,车队隶属总务处直接管理;负责全院机动车的管理、汽车驾驶员的安全教育,为学校的客货运输服务。

1999年12月以后,由后勤服务中心与资产处签订服务协议书,按甲乙方合同关系进行交通运输服务。后勤车队设值班室及值班电话,根据用车申请,统一安排调度车辆。车队制定奖罚及管理制度,保持车容车貌的整洁干净、做好车辆安全及设备维保,保障运输及时、安全。

2007年4月,后勤服务中心经与资产处、新校管理办公室、新校建设办公室会签,提出在新校区建设车队停车场及车队办公用房方案 ,2008年9停车场建成使用。

2007年9月经资产处组织招标,由社会运输公司为新校教职工提供班车服务。2006年11月学校向市教委行文《上海海事大学关于增加车辆额度的请示》,申请增加用车额度,缓解用车困难,2008年2月教委批复和学校3月24日会议研究,同意增加购买1辆柯斯达中型客车、增加3辆金龙大客车用于教学办公、学生活动和教职工班车。截至2014年6月,车队共有大巴士客车10辆,其中有国家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绿标车4辆(1辆丰田考斯特,3辆苏州金龙车),不符合标志的黄标车6辆,经学校2014年7月8日签报批准,对6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黄标大巴士客车报废处理。

【通讯收发服务】

后勤保障校区通讯畅通,负责学校通讯的管理服务工作。

1999年12月前由总务处管理;1999年12月以后由后勤服务中心与资产处签订电话通信服务协议书,按甲乙方合同关系进行通讯服务。资产处负责对通讯服务项目进行监督、考核;并负责通讯经费落实、新装电话审批、协调交换机维保。后勤服务中心通讯服务班组具体实施服务项目。班组配备话务员、机务线务维修员,配备相关设施、设备、工器具和耗材,根据通讯服务要求实行人工或电脑话务服务,提供查号和转接、程控机房设备运行状况日常维护、编制电话号码序列,学校教学、科研、办公使用电话及驻校营业性单位电话的安装、移机、检修服务。2007年8月,新校建设办、后勤服务中心、西门子公司、南汇电信等单位多方协作配合,对新校区2000门程控电话进行安装和调试, 8月15日调试完毕,投入使用。新校区2000门程控电话采用DID虚拟网电话,所有电话均为3828开头的8位号码,校内可直接拨打后4位,实现内部免费通话。

校内设收发室,对报刊邮件进行收发、报纸杂志征订、信箱管理,通信费结算与管理。

【学生公寓管理】

1995年,上海海运学院共有学生宿舍3.07多万平方米,为在校学生4100余人提供住宿,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学生处、保卫处、武装部、总务处直接参与宿舍管理,严格各项检查制度,学生在宿舍内规范化生活。

2001年,上海高校后勤发展中心筹建30800平方米的26层海运学生公寓(高恒大厦),由海运学院租用,建造当年 9月入住新生1800余名。2010年4月29日起,高恒大厦海运学生公寓作为全国省(区市)世博志愿者之家,在世博期间接受1500余名24批次全国省(区市)志愿者入住,后勤承担着住宿接待、餐饮保障等服务。

2007年5月21日,新校区商船学院正式由新校后勤接管。这是后勤在新校区正式接管的第一幢大楼,正式启动新校后勤楼宇物业服务。2007年7月31日行政楼首先通过变电所正式送电,其他楼宇陆续接通正式电源。2007年8月、2008年6月新校区学生公寓一期、二期、三期学生公寓分别验收并于同年学期启用。

2007年9月15日,新校区迎来了第一批新生,南苑入住男生2830余人,北苑入住女生1180余人,共计入住4000余人。2009年5月18日,后勤服务中心接管新校学生公寓四期52-53号楼,迎接09级入住新生。2011年9月,五期学生公寓投入使用。截止2016年3月,共有学生公寓48栋,总面积约23.87万平方米,共计5822个房间,可安排学生21000人。留学生公寓1栋,88套176个房间,可安排留学生232人。后勤职工宿舍楼1栋。学生处与后勤服务中心实行甲乙方契约管理 。公寓共设24个值班室,负责宿舍安全卫生检查、楼内巡视,公寓公共保洁、垃圾清运、公寓维修项目报修、陪同维修、维保监督、留学生公寓安保服务、客房服务等日常管理,公寓内设置开水房、洗衣房、活动室,添置微波炉、多媒体机、售货机等, 物业维持楼宇的整洁及电控、水控 、太阳能等公共设施日常管理。

2012年11月24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学生公寓管理专业部2012年年会暨全国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先进集体、个人表彰大会,上海海事大学荣获“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修缮服务】

1992年至1999年总务处修建科负责全院房屋、系统工房的零星维修工作。(1994年下半年后由系统工房办公室负责系统工房的零星维修。系统工房销售给教职工后,维修业务由物业管理部门负责)。

1999年12月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服务中心根据《上海海运学院后勤服务总协议》“修缮服务”项目要求管理服务,对校区本部各原有房屋和设施的局部(自然)损坏所报修项目的修理。具体负责修缮科室先后更名为修缮服务部、校园管理部、校园服务部等,维修项目包括楼内照明灯、公共路灯、草坪灯、景观灯的日常维修;下水管道的日常疏通、清淤;校内学院机关、学生公寓及体育场馆楼宇零星房屋维修、室内设施、课桌椅,寝室家具等设施设备维修、全校用电路线、低压电路的维护与故障抢修、公共浴室设备维修、校区内宣传廊,自行车棚,道路场地,围栏损坏等维修。

根据学校后勤服务协议,民生路校区后勤服务合同2013年1月到期,后勤服务中心逐步撤离维修服务(包含于物业综合服务),至民生路校区正式关闭。2013年上海生乐物业公司通过政府采购中标,承接临港校区教学和办公楼宇物业服务,包括相关楼宇的维修项目。后勤服务中心逐步缩小直接维修项目2016年3月后勤中心成立后承担原资产处甲方管理职能,不再具体从事乙方维修服务。原校内维修服务(包含于物业综合服务内)分别由上海生乐物业公司、上海家佳物业有限公司以与学校签订协议方式直接承包或分包服务项目。

【接待服务】

上海海运学院于1983年建立招待所,在学院办公楼5楼,专辟一层楼面作招待所用房。主要接待交通部部属院校来沪办事的人员。1984年海院承担交通部局长(经理)国家统考班时,招待所经整修后作统考班宿舍。

1987年外国专家楼建成,使用面积2370平方米,外专楼作为外宾招待所,也为国内宾客服务,与此同时,海院在11号楼宿舍整修了48间房间,作为内招用房。外宾招待所有客房59间,可同时接待150多位宾客。另有大、中、小会议室各1间,有中央空调设备,可为科研交流、各种专业会议服务。1988年起招待所已初获效益。

学校于1993年投入100万元装修外宾楼,添置设备,成为星级宾馆,更名为海云宾馆。1994年3月与上海华亭宾馆合作,同时将内招和培训楼(A楼),单独成立招待所。

2003年后勤服务中心对海云宾馆北楼进行扩建,11月建成启用。搬迁新校后,随着民生校区产权变更,海云宾馆歇业。后勤服务中心利用新校海云楼进行接待住宿服务。2016年该项业务交由海大资产经营公司负责运营。

【幼儿园】

上海海运学院幼儿园前身为1960年设立的托儿所,新建于1983年,隶属总务处管理,职能为收托教职工的幼儿子女,做好学龄前的教育工作,教育设施较齐全,增加幼师毕业的幼教教师。1990年由黄浦区教育局、儿保所考核定为2类幼儿园、托儿所。至1993年已有专业合格的师资13人1993至1995年收托的学员均达300人。1995年教师与幼儿比例1:15,教师全部达到一级教师水平,通过专业职级培训。在浦东新区组织的美术技能比赛中,获区组个人一、二、三名。区组评比获布置环境优胜奖。1995年改造了餐厅,改善了幼儿的用餐条件。

1999年12月社会化改革后,根据1999年11月《上海海运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与《上海海运学院后勤服务总协议》,幼儿园由后勤服务中心委托管理。1996年至2003年2月24日,上海海运学院幼儿园为浦东新区注册的一所托幼一体化的“二级一类”幼儿园,有3个托班和6个幼班,学生数246名。正式编制职工15名,合同制职工1名,外聘职工14名。

2003年开始实施停办工作,2003年9月起停止招收新生,至2005年7月正式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