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对全球贸易格局影响几何
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始终处于疲弱状态,而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速则比全球经济增长更低,多哈回合谈判也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加速推进TPP、TTIP战略,试图通过美国主导的区域化贸易和投资协定,推动全球贸易格局的变革。近日TPP已基本达成。有评论说,TPP将会对中国及亚太的贸易格局产生显着影响。美国随后也会尽力推动TTIP。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又该如何应对TTP和TTIP带来的全球贸易格局变迁?
主持人:钟伟
《中国外汇》副主编
嘉 宾:
梅新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何 帆 财新智库首席经济学家
钟伟:欢迎两位参与本期的“圆桌”讨论。最近TPP谈判接近成功的消息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TPP框架中,有一系列不同于WTO[微博]的制度安排。其中的核心是日美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协定吗?我们应该怎样分析TPP框架中的最核心因素,TPP已有成员国中最大的受益者又是谁?后续有哪些经济体可能会加入到TPP中来?
何帆:TPP不同于WTO的最主要之处,是其企图建立更高标准的国际贸易规则,具体体现在投资、竞争、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国有企业待遇等方面。这些议题在传统的贸易协定中是没有的。发达国家曾经试图在WTO谈判中引入所谓的新加坡议题,即1996年在新加坡会议上提出的投资、竞争、政府采购和贸易便利化等四个议题,但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美国之所以要参与和主导TPP,就是感觉到现有的国际贸易规则无法更好地保护其本国利益,因此希望能够引入新的规则。这些新的规则可能涉及一国的国内政策和制度,对发展中国家相对不利;反之,经济发达程度最高的国家可能获益最大。因此,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像越南这样的国家,可能会因美国对其开放市场而中国却受到排挤而获益;但其也需要对美国开放市场,因此,其究竟能够获益多少还很难说。
梅新育:TPP就其成员国而言,其核心当属美日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但如果从全局而言,核心应该是美国与没有参与TPP谈判的中国之间的关系。其本质上与TTIP一样,是一个当代版的“区域特惠制”,是美国试图通过自己主导的区域自由贸易组织、以荦制其他新兴大国、强化自己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权。而且,TPP的影响可能比TTIP更大。因为TTIP是发展水平差不多的美欧组成的自贸区,而TPP的12个成员国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果能够接受TPP,那么意味着TPP规则能够为多种类型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所接受。
TPP中最大的受益者目前还不能说是越南,越南只能说是潜在的大受益者,它收获的是获得贸易转移和产业转移的潜在机会。目前最大的受益者还是美国。
至于后续有哪些经济体可能陆续加入,还要等一段时间,待目前这条消息的冲击波过去,其他经济体决策层心平气和冷静下来后,才能判断。
钟伟:在TPP推出之后,有许多研究者指出,TPP会对中国产生一定的负面制约。目前来看,TPP成员国和潜在的成员当中,有相当多的成员和中国有双边的贸易投资协定,或者被东盟加上中日韩的“10+3”机制所覆盖。现有的TPP机制将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TPP是否有针对中国的含义,还是试图推进贸易区域化进程?
何帆:TPP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三:第一,由于中国不在TPP内部,所以可能产生贸易转移,即TPP成员国原本从中国进口,在TPP签订之后会转而从其他成员国进口。第二,这可能会带来一部分投资,包括外资和中国国内资本转移到越南等其他TPP成员国。第三,即使中国不在TPP内部,但如果TPP协议中的相关规定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行惯例,中国也可能不得不采纳,因而可能会对中国的政策自主性带来冲击。美国的TPP战略当然有针对中国的考虑,是其重返亚太战略的呼应,但其目的不限于遏制中国,更直接的目标是确立其自身在新型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制定中的主导权。
梅新育:TPP对我国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我国本国经济贸易的影响,另一个方面是对我国国际战略、对我国盟国和准盟国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影响,另一种影响则是对舆论、对心理预期的影响。后一种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会最终成为现实的影响。总体而言,TPP对中国的实际冲击小于对舆论和心理预期的冲击。
TPP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可能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造成贸易转移和相关的产业转移,金融开放条款若适用于中国可能加大国内金融风险;而有关国企和竞争政策、知识产权、国际投资、政府采购等条款,倘若在国际贸易领域大面积铺开并适用于我国,则意味着我国产业发展政策的工具需要发生深刻变化。此外,TPP的劳工权利、透明度及反腐内容倘若适用于我国,西方就可能占据国际政治的道义制高点,并将其运用于国际政治斗争。
TPP协议当中美国的姿态是遏制中国和侧面包抄多边贸易谈判双重目标,并非是要推进现有的贸易区域化进程。因为与中国一样,任何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不能满足美国对贸易的需求,只能靠世贸组织[微博]。它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是要取代多边自由贸易,而是要师法1990年代《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侧面包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之故智,侧面包抄多哈回合谈判,使之更符合自己的意愿。典型如“竞争政策”议题没有纳入多哈回合,但纳入了TPP。
钟伟:在TPP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后,TTIP有可能受到TPP的激励而获得更多的进展。如果TPP和TTIP都能够在未来数年内取得比较好的运作效果,那么以美国主导的区域化贸易和投资安排会对已有的WTO框架产生怎样的影响?
何帆:区域贸易协定可能会促进多边贸易协定,但也可能会对多边贸易协定带来负面冲击。目前来看,美国试图以TPP、TTIP取代WTO的意图较为明显,因此区域贸易协定可能会对多边贸易协定的合法性带来冲击,特别是在WTO本身的谈判决策机制存在较大的缺陷,目前又深陷多哈回合谈判始终未能取得进展困境的情况下。这也是导致很多国家将更多精力投入区域贸易谈判的原因。TTIP与TPP相比,谈判难度更大,预计短期内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争议较大,即使在TPP成员国内部也有较大的分歧,美国的模式未必是最优。这一方面的国际规则仍在摸索之中,尚未完全成型。
梅新育:我认为会起到侧面包抄世贸组织的作用。回顾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与乌拉圭回合进展,我们可以看到:乌拉圭回合谈判于1986年启动,1991年2月日内瓦乌拉圭回合终期会议磋商续会破裂。同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宣布将要启动,并于该年6月开始谈判,于1993年12月签署协定,1994年正式生效。随后签订的《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纳入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许多内容。
钟伟:中美之间存在着长期的贸易不平衡。有许多研究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等出口存在诸多限制造成的。那么TPP和TTIP在今后又会对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应该怎样去应对?是加大对外开放?还是改善“10+3”的框架和中欧经贸合作?或者是中国在WTO未来多哈回合推进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何帆:中美之间的国际收支失衡,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宏观经济失衡,即我们经常讨论的中国的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太低,而美国的储蓄率太低,消费率太高。TPP会加剧中美之间在贸易规则制定方面的分歧。对中国而言,多边贸易规则始终是最优选择。中国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推动WTO的谈判和改革。在区域贸易谈判方面,区域自由贸易区的范围越广,对中国越有利,因此中国应努力促使TPP、RCEP等区域贸易谈判遵循WTO规则,而且最终应趋同而非分化。覆盖亚太的FTAAP应该是优于TPP和RCEP的选择,中国应成为维护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贸易振兴的主导力量。
梅新育: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两国国民“储蓄-投资”机制不平衡,最终只能是美国以贸易逆差形式进口中国的国民储蓄,弥补其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缺口。这个特征改不了,中美贸易不平衡就无法根本扭转。TPP和TTIP的最终影响恐怕很难降低美国贸易逆差,因为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出口最终成品都离不开中国的中间投入品和设备。
中国应对TPP应秉承以下原则:首先,要重视,但不宜反应过度,因为TPP对中国的实际冲击有限。其次,要重视TPP框架下某些TPP成员国之间不同派别力量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第三,很多TPP成员国和其他国家并不想在中美之间两选一,而是两头下注,以谋求中美的最好出价。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东盟四国同时参加了TPP和中国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这些国家应强化合作共赢。第四,对中国而言,最好的选择不是加入TPP,而是加快推动RCEP,形成TPP与RCEP并立、开放性竞争的局面,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亚太自贸区。
钟伟:TPP和TTIP是解决目前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低迷的药方吗?如果不是,为了推动更开放的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的发展,中国和美国应该如何相向而行,采取怎样的多赢措施?
何帆:TTP和TTIP是国际贸易规则的改写,势必会引起各国竞争势力和利益的调整,是一次规则改变引起的洗牌。TPP和TTIP本身无法促进全球贸易的振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贸易的发展低于全球GDP的增长,有需求相对低迷的原因,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有技术进步带来需求结构变化的原因,也有贸易信贷萎缩的原因。因此要推动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就需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国际贸易规则的改革,最佳选择仍然是在WTO谈判的框架之内,辅以区域贸易谈判和专题贸易谈判,比如关于服务贸易、政府采购等的谈判。
梅新育:如果不能推进世贸组织多边自由贸易,而是搞成了排斥中国这个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区域性安排,这不能称之为良方,但这种概率并不低。最终,我认为还是要推动世贸组织加快多边自由贸易进程。
钟伟:谢谢两位贡献的智慧。看来短期内TPP对中国的影响是名义大于实质。无论TPP还是TTIP美国都是最大受益方,而其带来的冲击或许会加速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区域的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安排,也可能会刺激WTO自身的变革和前行。当然,区域化相对于全球化也有风险,这需要全球主要经济体为推动开放共赢付出更多努力。